初中组1号题)舞龙,舞龙! 作者:方靖鑫
(初中组1号题)舞龙,舞龙!
作者:方靖鑫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这是先秦诗人屈原的诗。: “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自古以来,龙就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虽说是一种虚构的动物,但它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载体,龙文化一直贯穿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在诸多的历史典籍和神话故事中,龙有着高贵的身躯,绚丽的色彩。它是一种神圣、高冷、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兽”。传说中龙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它矫健、机灵和勇猛。它缩小如蚕蚁,伸展能遮天;它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翻搅起四海云水,根本不费吹灰之力。虽然传说中对龙的能力过于夸大,但不可否认的是,龙已经成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人血液里的精神,人们之所以那么崇敬龙,是因为它代表着积极向上、奋勇直前、不屈不挠、永不言败。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龙”习俗。观察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这些“龙”习俗,像正月十五舞龙灯,二月初二的龙抬头,引龙回,敲龙头等。这些习俗都表现了广大人民对龙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在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的苏庄镇就生活着一条“龙”,而且这条“龙”只有在中秋的晚上才会现身,关于它还有一个故事。相传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后在苏庄镇毛坦坞口村休整时,当地百姓为他献了宝马,并在中秋佳节迎龙现身。朱元璋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做天子的预兆。于是怀揣着信心,率领着军队一路进攻,势如破竹,最终做了真龙天子。登基后,御敕当年迎龙的毛坦坞口村为“富楼村”,并赐联“百世安居金溪富楼胜地,千年远脉越国传裔名家。”这条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龙”就是苏庄的草龙。
苏庄的舞草龙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龙习俗,在每年的中秋节一直以来就是苏庄镇各村村民的一件“要紧事”。
白天,全村老小齐出动,抱来刚从田里收割的新鲜稻草,扎成一条长达80多米的草龙摆放在祠堂里,并在草龙身上插满纹香。当夜色降临时,村民聚集在祠堂里,拿着火把,当村长一声令下,全村人一拥而上,去点燃草龙身上的香火,据说谁点燃的香火越多,他家来年就会获得更好的收成。然后,村里青年男女高举香火草龙,狂奔飞舞,穿梭在村庄小道上,起舞于稻田旷野中,皓月当空,火龙腾云驾雾,在月光与火光相互映衬中,其景愈显壮观。
舞龙作为众多龙习俗中的一种,能够传承至今,我认为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习俗,更多的是一种信仰,对龙的信仰,对龙文化的信仰,对“龙的传人”这一身份的信仰。这种龙文化,龙精神一直被中华民族所传承,它不会因为任何外力而改变,这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人血液里的精神!
学校:开化县第二初级中学
班级:2016级6班
指导老师:汪莉
作者:方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