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 2 《万千文明,皆成大化》王晋
《周易·贲卦》的象辞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刚柔交错,阴阳相和,此为天道自然;博文明智,懂进退识分寸,发乎情止乎礼,此为社会人伦。天人合一,两相把握,可察时序之变迁,可知天下之大化。
何为文明?文明因何以成?我想象辞都已经回答。天文即自然,自然之下是人,相合而化成家庭,成国家,及至天下,这是人文,也是文化。察天道知自然,明时序,守人伦,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一种文明的形成,不仅仅指人的存在,还有由人牵引而出的文化创造,多方认识糅杂汇合而成。按照这种理解,文化所讲的“化”,是与“天”对应的一种“化”人的方式,所以关乎“天”“人”的都可以称为文化。
我生长在天台,有幸得以对“和合”文化了解一二。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久远,历久弥新,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在这里,以天台山文化为代表,以儒、释、道三教为核心,以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为标志人物,形成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形态和鲜活样本。“‘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的一种文化理念。”和合作为一种理念,是中国传统哲学最为本质的特征,体现了中国人长久以来各个层面所具有的圆融通达的智慧。由此,中华文明在豁达开放、兼容并蓄的胸襟之下,生生不息,传承至今,成为一种独特的文明形态,和合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融于其中。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协和万邦”的精神,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从来都是和平的守护者和文明的传播者。我们总说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多么璀璨辉煌,但我们也应该知道为什么能如此辉煌。由古至今,中华文化与域外文化交流不断,有“输出”也有“输入”。有丝绸之路、西域文明,有周人西去、佛教东流,有番邦蔬果的贸易,有郑和下西洋带回的各国奇珍,有西学东渐的盛行一时,更有基于沿线国家双多边机制的“一路一带”区域合作平台。域外文化的补充和点缀,与中华文明本有的包罗万象的胸襟完美结合,为世界文明添上绚烂一笔。现今,信息媒体交流发达,世界趋于统一,渐渐形成“世界文化”,我们实际上已浸润于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之中。比如日本汽车家喻户晓,它代表了日本文化中的朴素实用;美国文化同样在中国盛行,它的自由、率性、潇洒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与英国不也往来颇多么?其严谨、优雅的绅士品格,也使我们受教不浅。所以可说,当今的中华文明之所以为当今的模样,便是多方文化交流荟萃而成。
在这样一个花团锦簇、各路争芳放彩的世界环境中,我们作为中学生,不仅要积极接受各国文化之长,还要不忘中华文明之根本,建立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以中华文明中长久存在的和合思想,将各国文化与本有的中华文化融会贯通,求同存异,发挥独特的光彩。
《贲卦》所言,实乃真理。文明最终的形相,正是万化为一的“大化”。中华文明千百年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建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所有文明都是如此,它们早已化为人们骨血相连的一部分。
王晋 ,天台中学 高一(8)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