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2】浅吟年华未央 沈雨婷
过去
曾经在那座小城里,才能偶尔去见那位说书人。
他喜穿也许单有一件白汗衫,脸很黄,很瘦,额头的褶皱刻画着难以诉说的岁月,半截未抽完的烟在他举起的右手还带着点火星。左手边的醒木,和装硬币的兜儿,是他的全部。听旁人说,他以前是个风光的先生,现在倒好,世事轮回,到沦落成了个说书先生!我是很爱听他说书的,他声音不高,但清晰的很,说道高潮处,便用那惊堂木一拍,嘿,还真是那事儿。当然,不同角色也有不同的说法,鲁智深的粗犷,则是他一吼便吸引了人的。
如今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历史的痕迹被逐渐地覆盖,淡淡隐去。
虽然各类影视作品纷纷拔地而起,在明星效应的作用下,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前来“追剧”“追忆历史”,这在发展前景上,无疑是个好的开端,影视艺术能被大众所迅速接受,也离不开它自身的艺术特性。影视艺术具有画面性和视听性还具有动态性和逼真性,在影视中,人动景亦动,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中,观众虽静坐而不能静观。同时,它的逼真性也对一般观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要求降低了,即使你的感悟能力和艺术修养不那么强,但只要耐心看,很快便能进入到画面和剧情中。这是影视艺术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他艺术门类望尘莫及。如近日“一路开挂”的《延禧攻略》,这么精彩的剧情让很多人追的可是不亦乐乎,这部剧也流行到了国外,掀起一阵热潮
但是那曾经的说书人却没了踪影,而历史则被媒体所替代。古装戏的日益增多,同时也带来了更严重的影响。
就拿《母仪天下》来一说。剧中所说因为汉朝害怕匈奴,所以下嫁王昭君。 这置我汉朝尊严何在?历史上那段婚约,是一个赏赐。昭君出塞是为了和平和传播文化,我们堂堂大汉,至于向一个匈奴委曲求全么?
文学,历史作品被改编后往往打着编剧、导演的印记,与其艺术修养、欣赏爱好等相关联。如果影视剧的改编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凭借其社会阅历、审美体验对文学作品进行独具特色的改造,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相反,如果影视剧改编者没有这样的能力,扭曲,夸大历史等现象将会是对原著的破坏。也同时会是对中华泱泱大国五千年历史的不尊重,历史相当于一个国家的过去,学习历史可以让今人少犯错误 若是 历史都可以随意篡改 往后 今人又要借助什么来看出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
综上所述,我还并不支持影视剧改编历史的行为,我们还是应该不忘初心,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历史文化的初心与崇敬之心。在这文学历史之路,走正确的方向。
普陀区东港中学
九年级二班
沈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