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1 传承龙文化 余佳艳
传承龙文化
七(3)班 余佳艳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更是龙的传人。
——题记
“龙”是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奇动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承了上下五千年的龙文化,也逐渐渗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舟山渔民文化节就传承了数千年来的龙文化。文化节的现场,海上桅杆林立,岸上鞭炮齐鸣。在欢庆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中,舞龙表演拉开祭海大典的序幕。随后,身着传统渔家服饰的渔老大们鱼贯入场。敬献五果、请四海龙王、向龙王敬酒、宣读祭文、结缘放生、观音赐福……整个仪式神圣、庄重又热烈,充满着浓浓的海味。
祭海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龙文化,表达衣食于海洋的人民对大海的感恩与崇敬。这种穿越时空、绵延了数千年的古老仪式,让外地游客觉得新奇又有趣,不畏太阳的炙烤,兴致勃勃地观看着。
仪式最后,渔民老大接过酒杯,喝下壮行酒,随着一声“起航!”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祭海仪式结束。千百艘渔船首尾相接,浩浩荡荡,宛如一支威风八面的舰船编队,劈波斩浪驶向大海深处。
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当我们吃着美味的海鲜时,你可能会去计算自己花了多少钱,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海鲜都是渔民们用汗水换来的!我们的生活水平因为有了渔民的辛勤劳动而提高了,经济也因此发展得更快了!可有谁想过,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千千万万个渔民冒着生命危险,与风浪搏斗而得来的。茫茫大海,洒下过多少渔民的汗水,留下过多少渔民张网捕鱼的影子。
舟山的渔民们不但坚强勇敢,还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长期与大海搏斗,养成了一种吃苦耐劳的性格。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份不寻常的付出,世上没有不劳而获,唾手可得之事,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凭自己的劳动所获得的成果才是心安理得的,得之无愧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古人亦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诸如此类古训则告诫人们都要凭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的才智,不要试图去寻求捷径,投机取巧未必得偿所愿。付出总有收获,劳动必有成果,自然界赋予每个人的都是公平的,最后的结果则在于你的付出。所以,当渔民收获归来之时,总是鱼虾满箩筐。也因为是自己努力的成果,是自己经历一次次困难之后的收获,所以,我们也能看到渔民归来之时的喜悦。喜悦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喜悦这些鱼货能卖个好价钱。
舟山渔民从龙文化中摄取的不仅仅与此,他们还懂得团结互助。一个人捕鱼只能驾驶着一叶小舟,捕来的货物也是少之又少;但是几个人组一队,凑资金去租一条大船,捕来的鱼货就比原来好了不止一星半点。
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不仅事业上难有成绩,更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越是现代社会,孤家寡人、单枪匹马越难取得成功;越需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合则共存,分则俱损。如果因为心胸狭隘,单枪匹马去干事,放着身边的人力资源不去利用,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更糟。
中华民族龙的文化、龙的精神,已经逐渐植入我们的心田,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龙文化并不是“高大上”的,它们早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积淀在我们的血脉之中。不单单是我们的舟山渔民,整个浙江乃至全中国的人们几乎都已经将龙文化融入了骨血。我们不仅享受在智能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里,更浸润在龙文化的传承之中。
龙的故乡在中国,于是亿万国人无论在何时自诩为龙的传人而骄傲和自豪,也铸就了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该传承并发扬中国的龙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它,了解它,使它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