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一双筷子,寻文化之根
打开电视,一则纪录片的画面映入眼帘:在家庭聚会的愉悦氛围中,母亲正手把手地教女儿使用筷子。孩子多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任性地丢下筷子,泪水夺眶而出。母亲全无恼怒之色,而是用绵长而温柔的上海话道,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一定要学会用筷子。孩子的眼里闪着晶莹的光,面颊上泪水未干,稚嫩的小手却早已抓住了筷子,在母亲的帮助下,晃晃悠悠地夹起一块鲜亮的红烧肉送到碗里。母女二人快意的笑声在餐桌上交织……
这个画面久久没能在我的脑海中褪色。它让我很自然地回望孩提时代的经历,仿佛把记忆深处的相簿翻开细看。
我的爷爷是个极严谨的人,不管是父亲还是我,都近乎是在他的呵斥声中自在又规矩地成长起来的。他在意孩子的每一个生活习惯,甚至连握筷子的姿势都要一丝不苟地纠正:夹菜时筷子不能交叉,不能用筷子在菜盘里随意搅动……在这样的教导下,每一餐饭都似乎成了庄严郑重的仪式。或许是感到无拘无束的天性受到束缚,小时候的我深感这些规矩的繁琐,却不得不老老实实地照做。筷子只是吃饭的工具,何必顾忌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直到那次全家出国游玩我才惊觉,筷子对爷爷来说,远不仅是工具那么简单。
那天我们四处游览后甚是疲乏,便来到一家西式餐厅。洁白的餐布,桌上可爱的花瓶,扎着优雅领结的服务生,都让人不禁融入西方特有的安静气氛中。待摆盘精致的菜品上桌,大家早已不敌空空荡荡的胃,拿起刀叉便迫不及待地左右开弓。只有爷爷看起来无所适从。他粗糙的手掌生疏地握着冰凉的不锈钢餐具,想要切一块牛排却无从下手。他眉头紧锁,似在为自己的笨拙懊恼。继而他额上的皱纹又舒展开来。只见他急切地在包里翻找着什么,几秒后竟掏出一双完完整整的木质筷子。他似乎瞬间从刀叉拼成的冰冷铁网中脱出身来,从容自如地将一双筷子持在手指间,豪爽地夹起整块牛排,心满意足地大快朵颐起来。他大口嚼着,嘴里却不忘感叹:“到底是家里的东西好使!”那双筷子因为洗过多遍而泛白,爷爷却用得格外舒心。笑容在他脸上不动声色地绽放开来。那是我第一次在那张沧桑而严肃的脸上目睹这样孩子般的笑容,它与空中舞动的一双筷子交相辉映,比那处处透露优雅气息的异乡风情更令人动容。
两根再普通不过的木棍,组合在一起,竟能拥有如此神奇的魔力。我们在长辈的扶持下晃晃悠悠地用一双筷子夹起第一块红烧肉,用一双筷子尝遍人间百味,再携着这双筷子,走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这“魔力”不是别的,正是深埋在每个中国人心底,随血液流淌的文化之“根”。
我想,爷爷对筷子的眷恋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情感根源的真实写照。那些漂泊在外的中华儿女,就算早已习惯了使用刀叉的干脆利落,可只要触碰到那一双温和而充满质感的筷子,便会放下那颗始终悬在半空的心,感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归属,如同实实在在地踏上祖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