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根,魂之雕也+查欣言
根,魂之雕也
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文明古国中。
这似乎是我们自小以来一直被教育并且接受的一个固有观念,它不曾被怀疑。
在这个上至中央、下至基层都在践行“中国梦”的年代,当我们被《传唱经典》《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关于经典、古诗词等节目里耳濡目染的时候,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国家“中华文明”的伟大与隽永,更深切地感受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这个国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朗诵着唐诗宋词,学习着言简意赅的古文,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里喷涌,民族文化的智慧又一次支撑起我们的脊梁。
再一次,我思考:中国文化,他的根,仅是唐诗宋词吗?如果不全是,那又是什么?
难道,是琴棋书画间与时代的共鸣吗?是文言文通假字中来自不同时期的联系吗?是古今异义的差异与区别吗?抑或是那些沉甸甸的古物里所牵连出的一系列的故事吗?
至少我并不很确定。
我也曾独自一人坐在封闭的房间里感受着满室的墨香。握一支毛笔,将笔尖与纸碰撞,交融,任凭墨与纸融合,渗透出不同的形状,墨水晕染出的独特气息与宣纸淡淡的味道在一室小屋里弥漫着,整个人似乎都被浸润了。
我也曾伫立在铺满宣纸的桌边看着有很深书法造诣的爷爷挥笔写下潦草的行书。他的笔尖是会说话的,游刃有余地摩挲过柔软的白纸,灵活地在纸上诉说一个叫做艺术的故事,满张的白纸被泼上墨后竟显得格外和谐,也不那么单调了,潇洒豪迈间却带有那么一点点中规中矩。字定格于纸上,可它却是有生命力的。
我也曾用心去感受刀和石头摩擦的瞬间。当刻刀向着已确定好的点用力刻去,光滑的石面上留下了刻痕,坚硬的石头化作白色粉末,似乎千百年时间的鸿沟也顷刻化为乌有,小小的正方形平面将过去和现在一齐展现。
我也曾欣赏过京剧脸谱的奇异和神秘,也曾是一个痴迷于鞭炮的小女孩,也曾对于放风筝有着很强烈的期待,也曾悄悄地尝试过妈妈的旗袍。
可曾经的我却不曾思考过,这些,真的就是中华文化了吗?这些单一的种种,若追溯它们的源头,就能知道“中华文化”的根源了吗?
如今,当我再次试着聆听过去的声音时,那流淌在时间长河里低沉的回声告诉我,中国文化的根是多元的,而绝不是单一的意象所能囊括的。
它的辽阔疆土里,有着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也有着集智慧与血汗的万里长城;
它的历史罅隙里,镌刻着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却也闪耀着四大发明的荣光;
它的一撇一捺里,有书法、篆刻、武术的刚劲有力,却也隐藏着绘画、剪纸、风筝的柔软;
黄皮肤黑眼睛,是这片土地给予我们独特的印记。
勤劳智慧,朴实善良,是祖先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而这,或许就是中华根之所在吧。
中华千年的风物与年华已经深深地植入每个华夏儿女心中,五千年的坚韧自强、勇敢朴实已变成血液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不是吗?如果想表达,便可借以字借以抒发情绪;如果向往天空的湛蓝,便可将希望寄托于风筝去一探天空的纯净;如果想欣赏艺术,便可在舞台上欣赏到京剧变脸;如果天生便对美感有着执念,便可与旗袍结下情缘;如果兴致已来,那就挥笔泼墨,亦或吟诗一首吧,它们能刻画出岁月不朽的容颜……
于是,我带着骄傲的灵魂,骄傲地生活在——
一个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文明古国中;
于是,我欣喜了——
原来对于我们,所谓中华的根,是生命之本源,是魂之所依,是早已融入血液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根,魂之雕也。
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一3班 查欣言
指导老师:王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