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2题《五花八门的历史》赵鹏宇
古代的人们都是通过看戏、听书来打发时间的。说书的先生,常是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之上,醒木一拍,大有气势地说道:“上回说到……”,对此我并没有什么看法。但闲暇时不禁思索:同一个故事,明天再说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同样的故事,人们都已听了上百遍,自己未尝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为何定要去酒馆茶楼,听那说书先生的表演?
说书先生的表达不可否认比书本的表达方式更活跃,更有宣传力度,可是书本它本身也具有强大的自我魅力。同样,想要了解历史的人通常不愿自己去读史书,反而更喜听他人的传播。我想可能是因为人知道怎么去迎合观众和听者的喜好,就连重音的停顿,也会导致意思的不同,感情色彩的不同。也就是说,说书先生的内容大体不变,但总会根据不同观众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以求引起观众的大笑与捧场。其实这也是一定意义上的改编。
随着现代媒体的蓬勃发展,电视剧综艺节目也已不是一家独大,很多题材已被拍摄多次。江郎才尽的编剧们只能转向“历史”寻求帮助。为了收获更高的收视率,很多制作公司对所演绎的历史略有删改,直至今日有些还大有删改。比如说我们众所周知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所播放的三国中的周瑜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草船借箭故意为难诸葛亮“。可是周瑜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江东吗?事实上周瑜在历史当中心胸还是很开阔的。“与周公交,如饮醇醪”这就是周瑜心胸开阔的真是表现。所以说在影视剧中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而特意刻画的。却不知道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只追求亮点,而把那些历史上的人物形象河任务的设定更改了不知有多少。有谁知道那些人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综艺节目大火,人人都想分一杯羹,以至于内容过分流于娱乐性,所以好景不长,广电一纸通告,禁止综艺节目过分娱乐化。幕后大佬们纷纷抓耳挠腮,想出一条妙计:给娱乐节目套上历史与文化的外壳。于是有很多名师纷纷登场,你方唱罢我来续。一部《论语》就可以解读出五花八门的内容。看那些名人讲《论语》,有些甚至只知道一个大概,只知道《论语》是在讲“仁和义”,于是演讲的时候只是模模糊糊,说什么孝道。仁字是什么,义字又表达了什么,怎样是仁义?殊不知《论语》讲的话从何处来,又只有多少是仁义,又有多少人在仁义的幌子下干着什么。
没错,我们需要回望历史,以史为鉴,但是我们如果错误地回放历史,回望错误的历史,带给我们的也只是有弊无利。工欲善其事,先要利其器,所以我们必须先尊重历史,才能从中汲取养分。
赵鹏宇 舟山市定海区金塘中学 初一2班 俞玲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