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2)】历史的微笑与尴尬 郑舒尹
历史的微笑与尴尬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少见的一个自古至今从未中断过自身文明传统的古老国家。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朝代曾多次更替而波澜起伏,文化却连续绵延如血脉贯通。所以,如此丰富而绵延的历史,从来都是中国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之一。通俗化的历史演义也为百姓所喜闻乐见――人们从中了解历史,辨别善恶,感悟兴替。《楚汉传奇》、《三国演义》等以历史为载体进行再创作的影视剧也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可以说演绎历史故事的影视剧成了最能吸引人的“说书场”。
当下电视荧屏上戏说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越来越多,层出不穷,并且这些影视剧作品中大部分都被广大观众认可和喜爱。从电视文化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但对于史学界而言,这些电视剧或多或少都篡改历史事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历史人物,形象颠覆,对于历史足一种不甚尊重的行为并存在错误引导。
首先从影视剧自身发展来说,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虽然有着艺术创作的自由和空间,但仍应秉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和宗旨。“大事不虚”就是就是要在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忠实于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艺术地传达出这些史实,不扭曲历史的原有模样。所谓“小事不拘”是在现代美学观的引导下,忠实于影视艺术创作的独特规律,按照活跃于史实中的,决定着历史走向的历史人物的思维逻辑、行为逻辑、性格逻辑和情感逻辑,展开合理的艺术虚构。一味“戏说”,有悖影视剧创作的应有原则。
其次,从“历史”本身出发。所谓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可被改变。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要严谨,它需要的是被尊重和还原。“戏说”影视剧反映的是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在影视剧创作上商业化的不合理倾向,使历史丧失了原有的模样。纪晓岚口吃近视,却变成了口灿如花的风流才子;庞太师一代清官,贤能良相却变成了嫉贤妒能、掌握朝纲的阴险小人。利益机制下编导们出于商业目的,添加“戏说”成分,只为了煽动话题、满足所谓当下即刻的感官冲动。这是欲望化时代里的文化消费,我们用一秒按动遥控器,就此将自己洗脑,再没有人记住历史的模样。这种一代又一代的误导和恶劣影响,终于使得包大人变成了黑脸胖子、庞太师变成了奸佞弄臣。
最后,从其文化属性而言,影视剧是目前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通过历史题材剧情,观众们从中了解到的历史知识远远多于从书籍上获得的信息。历史是严肃的,决定了必须报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戏说万万不可。假想若是把内容的创作交由市场决定,人们喜欢看英明的君主,于是慈禧太后变成了深明大义,母仪天下的形象;喜好看阿谀奉承的贪官,于是历史上仪表堂堂知书达理的和珅变成了身宽体胖,吟诗笨拙的模样。当今戏说剧的泛滥已大大蔓延到历史创作中,带来的后果不仅是加重历史传播的误导,更是一种戏说心态的滋生。连历史都可以被轻易戏谑解读,什么还有不被戏说的可能?
历史不是故纸堆,人们一再重新解读历史,是人类社会中历史传承的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而但文化潮涌的当代,历史的主观化表达已成为一种潮流,例如像百家讲坛等学术节目热播。我们并不反对这一现象。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让影视创作拥有了丰厚的资源和肥沃的土壤,但如果把所有的历史都用戏说来演绎,后宫斗争不断、微服私访不停,妃子与大臣互表情衷,就无怪观众会“扫皇打妃”了。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历史文化的遗落已经成为一个难题,大量戏说剧却奉信娱乐至上的原则,堂而皇之的将其观念无所顾忌的进行推广。因此,影视剧戏说历史,作为一种欲望化文化快餐消费时代的产物,是不可被提倡的。
郑舒尹
普陀区东港中学 八年级 五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