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 第2题《承历史使命 扬传统文化》 忻艾妮
承历史使命 扬传统文化
——对于社会上掀起的传统文化热有感
总书记习爷爷强调:“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柱。我认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性的继承,或者说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说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融让梨和曾子杀猪教子等经典教育事例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下去。而对于封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比如男尊女卑、女子不得上学、三从四德和三年之丧等这种禁锢人们思想发展的糟粕思想我们就应该坚决摒弃。
为什么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上掀起的传统文化热我是表示支持的,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承受的历史使命。为什么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的志愿者和义工队伍?他们不用工作吗?他们很多都在弘扬传统文化,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听到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孩子,放学了向他的妈妈讲:“妈妈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班里一个同学今天出车祸被撞死了。”他妈妈眼睛瞪的很大,还没开始说话,这个孩子马上又说:“我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还听外婆给我讲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次她到菜市场去买菜,看到一个老人家白发苍苍,推着一个车子,外婆就问他:“老人家您儿子怎么不帮您买,你多辛苦啊?”老人家说:“他就盼着我早点死,要了我的房子。”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些话是从我们的嘴里说出来,大家有没有感到害怕?为了财产,为了自己的欲望,他们什么都敢干,很显然这是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出问题了。现在这些社会新闻太多了,我们该怎么认识和引导这些问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就是一剂良方!
古有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现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信念。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魏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周恩来爷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现在有好多学生都不知道为什么而读书?我自己也是如此,看完这些故事后,深深觉得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能帮我们辨别方向,给我们的人生掌舵……
回望历史,“路慢慢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大丈夫和民族英雄……,这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典范的事迹让我回想起了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身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更应该承接历史的使命——学习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祖国强大而努力学习!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第二中学 八(08)班 忻艾妮 指导教师:李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