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1】溯中华文化,记筷子精神 张舒慧
【高中组1】溯中华文化,记筷子精神
浙江省开化中学 张舒慧
指导老师:邱慧萍
筷子是中国人家家户户都有的。筷子夹起的不光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两根竹条相互配合成了筷子。筷子的历史很长,族谱上他祖宗的名字很多,怕是筷子也记不大到了。先秦时期称为“挟”,商纣时期称为“箸”,隋唐时期称为“箸”或“筋”,宋元明清皆称“箸”。其间从明代开始,由于“箸”与“住”谐音,故改“箸”为“快儿”。
传说中,筷子曾帮姜子牙试过毒,免遭他妻子的毒手;也有传说,筷子曾救过妲己的命;更有者,说筷子的形成与治水的大禹有关。真相如何,无人知晓。筷子从很久以前流传至今,普通而又传奇。上至帝王,下至小老百姓,无人不用筷子;从有筷子的时候到今天,无时不用筷子。
筷子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使者。
筷子的外形,是极为讲究的。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筷子的使用,也是极讲究的。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小筷子藏大乾坤,筷子中深深蕴含着的,是中国人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思想。
筷子是中国悠长历史画卷上的笔,文人骚客怎会注意不到呢?
清朝的大美食家乾隆曾道筷子:“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吃货袁枚曾说:“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
筷子相传还出现在司马相如的情书中:““少时青青老来黄,每结同心配成双。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来时要共尝。”
直到今日,筷子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手指轻动,不费多大力,美味佳肴由着筷子便送入嘴中。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筷子认识主人一餐中吃的所有菜蔬,菜的汁渍或多或少留在筷壁上,有时遇上苋菜,筷壁上就又多了一幅浓妆淡抹的水彩画了。筷子靠在净白的瓷碗上,像是轻触着少女嫩白皮肤的眉笔,没有声响,默默的。
那些远来之客或游子归家之人,摸着门联倒福像是摩挲着家的衣服,那个名叫家的地方必定有厨房,厨房中的灶台一角必定站着一箸笼,其中必有几双筷子。不管箸笼的形状如何,筷子总是直直的,或倚或立。归者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只要呆在家中,总要和筷子打个照面。或是夹个水果,或是夹几根菜,或是赶着一碗饭。不同的人几餐饭后可能会用着相同的筷子。人们不知道,也不在意,但筷子明白,它不说话,只是不停的摆动双肢,勤勤恳恳,安稳运菜。
若是小偷来了,家里或许会少了钱,少了手机,但筷子是绝对少不了的。筷子太普通了,它不起眼的,呆在自己的地方,不卑不亢。但是筷子知道自己的价值,它总是挺直腰板夹好菜,却从不邀功论赏。筷子为人们运输食物,每次只是一夹,不会太多,不会太少。人吃食物,食物化作血液奔腾在人的身体里。人们感谢食物,作诗写词,但从没人想到筷子的功劳。筷子不在乎,它只是工作着,不嫉不累。人们尝到美味时的满意欣喜之意,实为筷子的表情。
筷子作为中国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也在世界文化中影响深远。筷子精神,筷子文化融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里。我看着筷子,仿佛看见了整个中国文明。筷子,是国人的根,是游子心中的归线。筷子啊,刚正不阿,是你们;默默奉献,是你们;勤劳努力,是你们;团结一致,还是你们。
学校:浙江省开化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16
指导老师:邱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