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2号】坚持文化自信,让文明闪光
【高中组+2号】坚持文化自信,让文明闪光
浙江省开化中学 郑奕宁
指导老师:邱慧萍(13675707331)
在现在的生活中,“文明”随处可见。高挂的横幅上有红底白字的“文明”,历史课本上有“近代文明”,更不乏有讨论社会“文明现象”的新闻。当 “文明”二字贯穿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可曾认真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吗——
文明是什么?
在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中文明是历史形成的文化财富;在西方,拉丁文'Civis'即为文明,它是指城市的居民;在19世纪后,文明是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的体现……一般来说,大家对“文明”都会形成一种宏观的概念,但实际上“文明”离我们并不遥远。外国景点上醒目的“xx到此一游”,遇师遇友的一声问候,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都是人们文明的体现。小时候摇头晃脑吟诵的“举头望明月”,过年时家家户户换上崭新的春联,端午佳节一叶糯香四溢的粽子,不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吗?其实文明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体现在每一个小细节处。
文明是一个集合,既指高素质的品质,又指文化财富的总称,小至个体,大至国家,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脊梁,传承的圣火。
单单从中国讲起,那巍峨雄壮的万里长城是民族形象的代表,那传承千年的诗词歌赋,民俗特色是民族文化的礼赞,还有那历经千锤百炼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民族的脊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淡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李白的狂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的豁达。在抑扬顿挫、低回婉转之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诗词古韵之美,底蕴之深厚。
中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文明古国,但是在当今社会上,中华文明流失的现象却频频出现。“洋节”的入侵——例如重阳节的没落,人们对于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等一系列西方节日的过度追捧。 “海外抢购”——出境游的中国旅客疯抢外国产品。“到此一游”——中国游客肆意在景点上涂抹划刻。这些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不自信。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内涵,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凝聚力和信心来源,如果不找到合适的形式,进行继承发展,中华文明最终会消失殆尽。
站在时代的潮头,纵观古今,前有五千年博大文明,后有崭新的世纪征程,在文明的问题上,我们必须直面现实,解决当下难题。试问:我们应如何交接好文明的火炬,才能让其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呢?
其实,中国的领导核心——共产党,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也就是说,新时代文明的延续,关键是要发展文化自信。一个民族,要发展向前,不仅需要不断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还需要认识文化的重要性,树立民族自信心、民族精神,要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才能形成支撑一个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文化自信的力量越来越被世界重视,我们不仅要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更要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即对国家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自信的立场。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仅仅是传递文明的第一步。此外,我们更多要做的,是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我们需要文化自觉:积极主动地继承中华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到社会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占领世界思想文化阵地;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我们需要文化交流:吸纳各国文化之长,交流碰撞以积极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我们需要文化创新:提倡创新发展,创造出新时代 “中国风”,不断推进传统文化进步,让其焕现新活力。
对中华文明的了解愈深,心底的热爱、骄傲、超然便愈多一分。作为世界上的文明大国,礼仪之邦,作为中华儿女、华夏子孙,我们血液中的都暗藏着一份炽热深情,我们的血液中都熔铸着一份文化自信。它来源于中华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它是坚实的文化根基,是灿烂文明的源头。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文明既是民族文化的集合,又是民族素质的体现,继承与发扬中华文明是我们的责任!文明的养成是需要坚持文化自信,用文化的长城继续延续文明的火种,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关乎人文”,才能“以化成天下”。让我们一同携手,坚持文化自信,让手中文明的火炬更加夺目吧!
学校:浙江省开化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13
指导老师:邱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