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一题】 归去来 严心悦
归 去 来
秋风瑟瑟,树叶凌乱,凄凉片片,到处弥漫。走在归家的路上,我的脑袋里突然蹦出一个念头,也不顾对错,一脸兴奋地朝身边的弟弟喊到:“我们去放风筝哦。”弟弟还小,只觉得好玩,也就同意了。
回到家我们激动地向父母讲完了这个想法,收到的却只有几声冷笑和委婉的拒绝。我也觉得不合时宜,便没再坚持,只拉着沮丧的弟弟出去走路。风很大,我们都不自觉地捂紧了衣服。不得不说,这个天气真的适合放风筝,就是季节不合适罢了。
一路上,我向他科普了许多关于风筝的故事,以做赔偿。相传风筝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在楚汉之争时,韩信在一次战争时利用风筝来测量宫殿下面地道的距离,风筝便因此诞生了。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项户外活动,就像我们现在一样,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就是描写了当时小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他们一定非常开心,满足吧!风筝的形态有许多种,早期多是龙、鸟等动物。现代风筝种类多了,形状也不尽相同。以前的风筝都是人们亲手扎制的,每年春天,大人们都会给小孩子做一只风筝供他们玩乐。民间也有扎风筝来送亲人、友人的习俗,在风筝身上寄托着人们的快乐,幸福和希望。讲完这些之后,弟弟的神情也终于变得开朗了。他在我前头蹦着,笑着,催我再讲些故事。无奈之下,我轻抚着他的头,闭上眼,思绪逐渐飘向远方。
那是在我像弟弟这么小的时候,父母带我去外婆家玩。记忆中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大家跟了伯父去屋子后面的一块空置的田地上放风筝,那里很大很空阔,微风一吹,田垄上五颜六色的小野花随风飘摇,向我点头挥手。总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好像来到梦中的那片大草原上,空气中混杂着泥土和青草的香味。远远的那一只小鸟模样的风筝被爸爸高举起来,伯父则在这头扯着风筝线,一边扯一边蠢蠢欲动地来回跑着。待他一声令下,一阵风迎面而来,奔跑着的两个大人利用风势顺利将风筝送上了天空,他们脸上的笑容明明像个孩子。风筝顺着风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到最后成了一粒米,在蔚蓝色的大碗里不安分地动着。游戏一直延续到中午,我早已肚子空空,只有伯父一人还在忘情地扯着风筝线,不让那只风筝落下。有时风筝飞得很稳,他却仍然盯着它,脸上的笑容不见消退一分。我实在等的不耐烦了,直转身往回走,嘴里嘀咕到:“比我还幼稚。”一旁的母亲听了,发出银铃般的笑声,眼里满是柔情道:“是啊。”回到家里,外婆见伯父还未归,便跑上房子二楼朝那片田地喊到:“吃饭喽!”,却四下一片寂静,过了良久也有天上的风筝在向她招手。见状,外婆也轻笑着边摇头边走下楼对我们道:“别管他了,这么大了也不知道回来吃饭。”虽然是责备的语气,可我听到的却是柔情满满“这么好啊,”我的思绪突然被弟弟的大叫打断,“我们下次去外婆家放风筝。”他眼里的光芒这么耀眼,让我无法拒绝。“好啊,下次我们一起去。”
虽然嘴上答应了他,但我知道我所能给他的已经没有故事里的那么美好了。风筝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历史价值极高的文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它,就算如今已是平凡至极之物,它身上的价值却在不断的消逝,直至消失。这种民间艺术身上的价值是需要每代人,每个人口耳相传,用游戏,玩乐去继承的。或许在我小时候,我父母那一代有更充分的时间去玩,这种文化也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但现在小孩子除了补习班就是手机,童年用来玩乐的时间越来越少,这种文化也在逐渐消失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不知道未来的风筝能否找到它的归属呢?
秋风一阵接一阵,落叶在风中恣意旋转。我望向那个开心活泼的小人儿,心中的悲伤也淡了几分,我向他喊道:“如果你的风筝丢了怎么办?”他头也不回答到:“没关系,我会把它找回来的。”他不懂我的话中话,我却因他的童言而内心一阵温暖。对啊,只要把它找回来就好了。风筝这么一种传统文化之根的代表,怎么能说丢就丢呢?
一阵热血涌上心头,我快跑几步,抓起弟弟的手就往回跑,他不明所以的一个劲问我怎么了,我却因过度开心而自动忽视了他,只朝着天空大声喊叫着:放风筝去!恍惚之间,我似乎感觉我正站在外婆家二楼的阳台上,见远方那只骄傲的“小鸟”在柔柔的春风中若隐若现。像个贪玩的小孩,伴着那声“吃饭喽!”徐徐而来。
浙江省龙游中学高一(12)班严心悦 指导老师:吴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