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1号】书法中的望乡魂 郑夙筵
【高中组+1号】书法中的望乡魂
浙江省开化中学高一13班 郑夙筵
指导老师:邱慧萍(13675707331)
异乡客地,老人总爱呆在书房,迟迟不肯离开。而这,可能就因为书房中的某一副字画。
自从离开了大陆,老人对书法的喜爱更胜从前,几个小时的时光可能就在那一副字画前虚度。一弯海峡切断了老人与大陆的一切,却拦不住中华书法传承,割不断那一缕乡情。
书法,是凭借灵活多变的毛笔运动留下的斑斑迹相;是富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放。故,有人赞其曰:“书法,无色而具有画图之灿烂,无声而具有音韵之和谐。”,正如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其他的美术形式,而名列中国美术之首。由此,书法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在宋元之后,“中国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意象不同的水墨画总是让我们联想到不同形体的文字,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画与书法的同工异曲之妙。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因此,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的说法,也不无道理。
书法,是一门古老却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形式。书法有一种更为伟大的力量,那就是延续数千年不曾断绝的中华文明的力量。泱泱中华,它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就是因为它的书法未断,无数炎黄子孙都能再次从中汲取文明的营养,成就自己的人格。“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刘熙载如是说。林语堂先生也曾经说起过:“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书法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舒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法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因此,有了“飘如浮云,矫若惊鸿”的王羲之书法,有了浑厚圆润的颜真卿书法,有了刚猛有力、气势雄强的柳公权书法,有了如今缤纷多彩的书法大家园。
书法,是世界性的艺术,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根。它联系了海峡的此岸与彼岸,让这海上的一叶扁舟有了一根紧紧拴在大陆的绳索,不至于在某一天就不知道漂往何方。
老人又在看字了。
他的灵魂正透过那飞扬的文字,深深地望着他的故乡,望着,那遥远的,大陆。
学校:浙江省开化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13
指导老师:邱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