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文化之根,塑时代精神
溯文化之根,塑时代精神
文化为古人畅谈的文书气节,为今者呼吁的时代精神。古往今来文化之根不断壮大,成就了如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成了时代新人的进步前行。
文化之根的精髓,不是排外的闭塞狭隘,不是因循倒旧的一味继承,也不退所固守的呆板固定,而是心怀热忱在批判中继承,是勇于创新,追逐时代精神,更是尊重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像画作中的篆刻印章,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讲述着创作背后的匠人匠心。
在自然中,正因根自身的坚守,才有草原上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之态。在社会中,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离开故土漂泊他乡,才有了古之游子今之北漂,他们所怀之思念,所寄之情丝便是脱离故乡后的情愫。故乡便是我们的根,但却无法摆脱来自于社会物质生活的羁绊。同样,在文化的世界里,文化之根是给养我国优秀文化不断枝繁叶茂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熔铸于各种文化形式之中,展现其间的风貌。
篆刻印章便是连接着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形式之一,有着红白的交错,鲜艳明亮的红色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色彩,那空白便是我们民族在其间纵横留下的痕迹。古老而复杂的字体中仍然蕴含着文化的智慧。正如小篆中的“德”,“ㄔ”预示着我们每个人所要前进的学习之路,“十”“目”正示前行路上的旁观者,他们可以为你鼓掌,同样也可以给予批评,就像我们文化发展的道路,受着来自各方的目光,迎接前方未知的挑战,只有坚守与正确的传承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也亦复如是,十双眼睛看着你,你依然能问心无愧,保持矢志不移的本心,这大概可谓之为“德”了。
篆刻在文字上可以深究,同时在刀法上也大有学问。篆刻时的执刀并不是随意的同样需要合适的姿态,其一便与握笔相似。其中单刀法和双刀法又分别服务于白文和朱文,在篆刻过程中我们需要线条的柔顺,利落干净,同时一种刻意的斑驳击残也可以增加形式美,看似简单的用刀和击敲,力度稍有不慎便会弄巧成拙,因此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对每一刀进行推敲和修整。失败意味着重来,一味将自已刻下的痕迹打磨干净,这需要毅力与越挫越勇的信心,这便是我们在发展文化创造文化时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创造精神的工匠精神。这便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与文化之根的重要分支。但往往人们不愿承载这一份重任,承担的人少了,便很难形成经得起推敲的时代精神,正因如此,我们应以追逐的姿态去迎接时代的挑战,身赋坚毅的工匠精神。
齐白石通过篆刻来寄托感情,寄托理想。今日之少年也可以将自己对美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带动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增添时代精神的色彩。这一切的前提便是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正如党的十七大指出的:“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正确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时代浪潮中的弄潮儿应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卓越的中华文化传播者。
我们需要学习时代中的工匠精神,也需要品味文化的内涵,将其转化为青春搏击的力量,文化之根不断生长的力量源泉,不负这似水韶年,不负这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