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2+《论语》+卢文琦
论语
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孔子这一人物,他就是我们大家口中的孔圣人,而记录他言行的《论语》一书,大家也都不会陌生。最近,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版的《孔子》相继出现在大家眼前。
如今,中小学教育里关于孔子的内容非常之少,导致了现在很多中国人都缺少一种价值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失误。而用电影、动画片、电视剧等方式像不同向不同年龄层的人去推广孔子这一形象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上的失误,所以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值得赞许的。
但是,如果在电影、动画等中呈现出孔子这一形象时有出现不符合孔子形象的事件或语言,那不但是影响了一些人对孔子的看法,而且还放大了那种失误。更何况,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是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这就是孔子这一人物更加不好“碰”。
《孔子春秋》就是一部关于孔子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就较好地展现了一位影响今世的传奇圣人,塑造了道德层面上的文学孔子。但,有成功作品就有相对来说较为失败的作品,电影《孔子》就是一个例子。
因为孔子的思想非常理论化,能够演绎成故事的史实更是少之又少,若不想拍成枯燥无味的片子就必须要“添油加醋”,进行一番的改动,“子见南山”就是一个被放大演绎的例子。这也就是《孔子》这一电影较为失败的原因之一。
并且,电影《孔子》中的一句话更是把这部电影的失败放大了。这句话就是“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句话不仅是侮辱和贬低了孔子,也侮辱和贬低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界限。这种“遇挫即弯,风吹便倒”的思想是典型的市侩哲学,功利主义。先不说像孔子这样的人,就连稍微有点良知的人就不会有这样的一种想法。如果这部电影传播到国外,别人就会认为原来中国人崇拜的孔子就是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一个见风使舵的人,那么,连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会被别人认为是一个功利的民族,毫无自己的信仰和坚持。
所以,较成功的展现孔子的影视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上的一些失误,但是如果拍出的关于孔子的影视作品,只是为了跟风,而不尊重历史,一味地“添油加醋”不但弥补不了失误,然而会让失误放大再放大,说的再严重些,那可能就会是使一些人的价值观变得错误!
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 八(3)班 卢文琦
指导老师: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