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2】《那一束束怡人的亮光》+江依韵
在爸爸的熏陶之下,年少的我竟也迷上了《百家讲坛》:刘心武、易中天、傅佩荣、于丹、王立群……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从我耳旁划过,卷帙浩繁的厚重文明被掀开一页又一页:原本巍然屹立于文化殿堂之上的“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如今放下身段走起亲民的“下里巴人”的线路;原先晦涩难懂、佶屈聱牙的典谟诰誓在受众面前褪去层层盛装华服而回归本色、清新。感谢他们!
虽说这些文化学者会被有些媒体、专家诟之为:媚俗、功利、人文精神缺失、断章取义解读、哗众取宠……但,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没有高屋建瓴、纵横捭阖、统摄全局的专业学术素养和睥睨敏锐的独到眼光的我,还是要说:感谢他们!
我想以一个普通中学生的粗略眼光,舀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片断章节之一瓢水,谈点个人鄙陋之小看法。
于丹教授曾引用了《论语•里仁》上的一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并解释说:“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其实:“事君数”中的“事”当“服侍”解,而不能当“有事没事”解。同样“朋友数”是指与朋友相交频繁无度,而不是“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这段话准确翻译该是:“服侍君主频繁无度,就会招受羞辱;与朋友相交频繁无度,就会遭受疏远”。两种解释是有明显区分的。
是的,作为知名教授确实不应犯诸如此类的易被抓住把柄的知识性错误。该以严谨、精准、权威、几乎无懈可击之学术本相出现于公众视野。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小女子奉劝好杀伐攻讦的诸君“勿以一眚掩大德也”。毕竟于丹教授解读君臣、父子、师徒、夫妇、兄弟、朋友间不应保有过于亲密的关系,而应是“过犹不及”,该是“不偏不倚”的“中庸”,那可是说得太对、解读得太到位了!
这对涉世未深的我们确立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确是大有裨益。于丹教授 《〈论语〉心得》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事无巨细都大包大揽,甚至于对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也过度地嘘寒问暖,那是切不可行的。
父母与子女间的尺度把握亦是如此: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不能以爱的名义过度关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同理,子女对父母的关注距离也如此。我们毕竟是未成年人,没有必要以小主人姿态刨根问底地探询父母对你有所保留的话题。更不能如有些人那般:甚至可厌地关注家中大事抉择、家庭财产状况、重要资金流向等。
无论父母子女之间,还是多年朋友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到了 《论语》中说的“数”这个阶段,彼此已经不独立了,就产生了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也就不远了。
于丹教授 《〈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与中国文人们千百年来推崇的“酒喝微醺,花看半开”的境界是多么地契合啊!
无独有偶,马克•吐温也有类似于“过犹不及”的经历与感悟:有一次,他在教堂里听一位新牧师的募捐演讲。起初,他感觉牧师讲得非常好,令人感动,于是就掏出了自己身上全部的钱,准备捐款。可是,十分钟之后,牧师还没讲完,他就有点不耐烦了,于是改变了主意,决定只捐一点零钱。又过了很久,等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的时候,因为太过气愤,他竟然决定一分钱都不捐了。
是呀,窥一孔而知全豹!小到交友、心灵、修养,大到处世、道义、人生,甚至大而化之到天地人那般极其高大上境界,不都是这般理吗?喜欢“口诛笔伐”的诸君,看着“于丹们”“圈粉”无数,光鲜地亮相于媒体:文辞犀利、谈锋劲健、旁征博引、博古通今、信手拈来、纵横捭阖、滔滔不绝……再瞧瞧自个儿:可能是精神困顿不堪,也许是学术荒废日久,抑或是自知不怎么受观众待见……如此这般,自家可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呀!试问以上诸君:将文化大餐束之高阁,寻常人士无缘一睹其“芳颜”,只有专家、学者才够份地在象牙塔里“小众化”地孤芳自赏,这样就很好吗?而“于丹们”将一道道精美的“玉盘珍馐”端给“普罗大众”,哪怕是略有瑕疵而非纯正地道的“鲁菜”、“川菜”,哪不也比“文化快餐”强上百倍?比起高攀不起,强得又何止万倍、千倍?
著名哲学家、《论语今读》作者李泽厚教授在谈到于丹对普及经典所作的贡献时,说道:“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一座桥。”是的,刘心武、易中天、傅佩荣、于丹、王立群……这些“于丹们”都担得起此种盛誉!他们吐纳古今,施展“乾坤大挪移”之功,将一束束怡人的中华古文明之光透射给你、我、他,我们大家。感谢他们!幸甚至哉!
作者姓名:江依韵
学 校: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
年级/班级:七年级九班
指导老师:余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