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2】《传统与生机》+张唯一
事实上,每当我看到有人认为某些节目不尊重历史时,我都会发自内心地疑惑——传统文化在他们眼里是什么?当下有节目或作品为博眼球而胡编乱造,这是无法否认的,但如果这样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所有意欲普及历史文化的作品,未免太过不理智。传统文化不是珍藏于博物馆中只可远观的文物,更不是放在神坛上的祭品,不拿下来分享与人,它所需要的是被人接受,首先要被大众接受,才能有生命力。
在我看来,如名人讲《论语》、历史影视剧等,都可以看做是普及传统文化的第一战线。因为它们所能传播的范围极广,人们接受的程度也会更高。试问有谁能对晦涩难懂的古籍一见倾心?有是有,但绝对是少之又少的存在。绝大多数人都惯于由浅至深,先是因为一个节目而对一段历史或一部经典产生兴趣,再根据个人爱好去慢慢深入了解,把学习建立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如今网络的快捷便利已无需再赘述了,人们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总会发现真相,会恍然大悟,原来最早看到的版本是错误的,如此看来那句“谣言止于智者”也大可安插在此处。任它怎样改编历史,真正有心的人往往是不会被误导的。
转而再看所谓“把握本质”“理解中心思想”,举个例子,假设你现在想要了解《论语》,正好你身边有位朋友在这方面极为擅长,于是你自然而然地邀请他同你讲述一番。他对《论语》的研究早已有一定深度,所以为了尊重孔子等思想家的深刻思想,他于其中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大加评论,侃侃而谈,口若悬河,遣词造句都完美把握《论语》本质。在内行人看来,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演讲,而你呢?你可能连古文的意思都读不通。既然如此,又有几个人会被吸引呢?反正我绝对不会。
其实这就是非常明显的不理解“寓教于乐”。我受母亲影响,从小就偏爱复古的事物,文化对我来说总归深奥了些,所以最能吸引我的便是服饰和器物。我曾有段时间热衷于宽袍大袖的汉服,也不顾一切地穿着外出过,那时还加入了一个有关汉服文化的群,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群内宗旨是“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意思是我们只是以汉服为起点,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群里大部分人,一开始都是因为好看的汉服被吸引过来,所以当时群主的想法是,用汉服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小圈子,再慢慢让大家了解到背后优秀的汉文化。我一开始是非常感动的,但就目前看来,这个博远估计是很难达到了。因为我看到的是,人们为了汉服版型、穿搭斤斤计较,吹毛求疵,他们急功近利,觉得是个中国人就应该穿着,穿成什么样差一点都不行,你甚至不能有一点反驳,不然你就是不尊重传统文化。这就是典型的固步自封,明明是近年才逐渐流行起来的小圈子,却硬是要扯着复兴传统文化的虎皮大旗,去强行追求所谓权威认证,将自己包装成民之所向。这般不接受改良,不接受创新,并且不断扼杀着生机的文化又该何去何从?
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生机,而这种生机从何而来?从我们的创新精神而来。文化传承固然重要,但如果它倒在了出发点上,那就是在做无用功。上下五千年所沉淀出的璀璨明珠浩如烟海,而今有多少是再不被人所知的?又有多少是即将永远沉寂的?于是人们才慌忙开始广泛传播传统文化,其中又不乏有着面临断层的事物,既然已经濒临失传了,又谈何传播?拿什么传播?那就需要有良性的,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结合,而不是一味的“矫正”和回归本源。
在原汁原味与顺势而变中抉择真的非常难,这也正是为什么继承与传承如此的困难,但放眼看过如今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普及程度,我仍是希望能有更多切合大众,面向大众的宣传方式出现。如何让逐渐走向衰败的传统文化与历史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才是普及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
作者姓名:张唯一
学 校: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
年级/班级:九年级十五班
指导老师:徐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