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1】《烛应相辉》+张俊祎
禹用应龙,如何沟通江海?应龙怎样以尾划地?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日光无处不到,烛龙如何再照?太阳尚未升起,神树为何闪耀光华。
——题记
上古时期,中国便有了“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般龙的雏形。悠悠长河,在掩盖不了神明脚印中,我们又发现劳动人民的坚定信念,从那玉龙中我们又窥见了炎黄子孙的独特情怀。再后来,我们便以“龙的传人”自称,发扬中华文明。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互助体现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中国独有的龙文化。龙文化不仅在我华夏的大地上延绵不尽,同时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从西汉的文明纽带“丝绸之路”后,我们泱泱华夏人一直保持与外界友好往来的不变宗旨。
上元佳节,灯火喧嚣“游子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绤,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乐’”我是亲眼所见亲身感触过的。爷爷是一个倔强的小老头,在村子里曾经可是舞龙的一把好手,我很难想象那样瘦小的身躯竟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激情。可就在去年,一场大病后身体条件日况愈下,古稀之年的他在家人的劝阻下放下了那个再也挥舞不动的舞龙棒,离开了那个曾让自己重新迸发青春舞龙社。至今忘不了他提交退社申请那双微微发颤的双手,那张发怔的落寞脸庞。
在一阵一阵鸣天的锣鼓声中,我总是能回想起那些属于爷爷的夜晚。繁星闪烁,闲云遮月。这天地幻化作一个大舞台,插满香火的草龙在飞舞的龙珠的指引下在黑夜中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幻万千。灯火将夜幕划破,在着梦幻的烟雾中洒下点点星屑。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爷爷,消瘦的肩膀有利的挥舞着,脚步看似飘忽却异常稳健。自信的背影在黑夜欢腾着,有些赘大的戏服被风吹的簌簌作响。那双在黑夜中闪着光的双眸成为了最闪耀的星。
“风箫声劝,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我仿佛梦回稼轩居士当年所见所景。
闪烁的灯火中,我感受都了爷爷内心那份情,像是一股燃烧不尽的火焰炙烤着我的心。隐约中,有些东西在呼之欲出,夜幕里的烛龙腾腾云直上,拨开云雾。皎白的月光尽情挥洒在这片大地。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日里自然少不了赛龙舟。在我四岁有幸时见过一次声势浩大的龙舟赛。那时,我躲在屋檐下,远远地望着江上色彩各异的龙舟。锣鼓喧天,呼喊震地,年幼的我被着新奇的玩意深深吸引了,屋檐的雨水不断滑落,打湿了衣襟却浑然不知。
“呯!”发令枪响后,跃跃待发的龙舟如一条条迅猛的水龙,在江面上飞窜,而船上那些有“驭龙者”更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船两头的鼓手奋力擂着战鼓,划舟人的斗志不断高涨。
看着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我不禁捂嘴惊叹,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在雨中团结一致的奋力前行?随着浪花的渐渐翻涌,我明白了!应龙可以为大禹破水指路,既必然引导他的子孙学会团结,坚韧,无畏... ...
烛燃吾心,应引吾心。烛应相辉,便是中华传承千年的龙文化:他的坚毅不拔,有着美好追求,让我们团结一致,共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