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1】《腾飞吧,中国龙》+戴怡瑄
中华民族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中,一次又一次地改朝换代,却将它传承了下来。岁月轮转,五千年转瞬即逝,它却一直受到敬重。它腾云驾雾,遨游于九天之上;它威力无边,能显于云端,亦能隐于深渊。它,便是中华民族文明与精神的象征——龙。
小时候,在妈妈膝头,奶奶怀里,我听了“画龙点睛”、“叶公好龙”;小学在字典里、书本上,我看到了“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龙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印象:无所不能,至高无上。
我生在开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戴家村。幸而,我生于戴家,让我从小便和龙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的家乡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年过的平和又普通。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到中秋,家乡村民便跑街串巷,狂舞草龙以庆丰年。五年前,几十个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草龙协会”。自此,之前毫无规律的草龙被组织了起来,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
大约在中秋节前一周,村民们就会自发组织起来,不用谁催,也不用谁喊,大家几乎都会你一捆我一捆的将自家的稻草搬至村活动中心的房子内,几十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则围坐在一起,用各家的稻草一点一点的亲手编制成草龙。一根根不过几十厘米的稻草,在老人们手中似乎有了生命。不过一周的时间,一条长达十八米的草龙出现了。编好的草龙栩栩如生,似乎下一秒就会从地上飞起,直冲云霄。
在制作的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编龙头的过程。龙头可以说是整只草龙中最重要的部分。不管编龙身的有多少人,龙头只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进行编制。龙头编完后,村民们还要放礼花并举行接龙头的仪式。仪式完成之后,一条草龙才算大功告成。
中秋节那天,原本寂静的小山村一早就忙活开了:家家户户都挂起了大红灯笼,村中心的广场上彩带飘扬,气球和彩旗传达着喜悦的感情,音乐声热情激昂,久久萦绕在家乡的上空,自从草龙协会成立以来,每一年村中心都会举办“百家宴”——128张圆桌在村中心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全村的村民、外来的贵宾、远道而来的的媒体记者们以及县、乡领导们分散在乡亲们中间,围坐在圆桌旁,一起举杯庆祝着中秋佳节,亲热得好似一家人一样。
夜幕降临,广场上的圆桌早已撤走,领导们的致辞结束后,万众期盼的舞龙终于到了,人们都伸长了脖子,翘首以望,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
“咚---”伴着一道强劲有力的鼓声,舞龙正式开始。队员们身着绣着龙图腾的服装,踩着沉稳的脚步,边舞着草龙边发出如海浪般的吼声进入广场。村民们蜂拥而至,将承载着对未来美好祝愿的香烛插满草龙全身——这也是一项古老的传统。霎时间,草龙好似披了一层星光,是那么的璀璨夺目。
随着鼓点的越发急促,村民们心领神会,纷纷地退离广场。一刹那 ,草龙在队员们精准的配合下,披着一身星光,似乎要直冲云霄。在鼓点的转换之下,草龙一会儿与“龙珠”嬉戏,一会儿蜷起身子,似乎在休息;时而如蜻蜒点水,时而如猛虎出山。一幕幕美妙的场景,使人们眼花缭乱。突然,舞龙队员们齐声怒吼,叫声有如龙吼,同时手法变换,又做出更多震撼人心的动作……随着鼓点越来越弱,草龙也渐渐放慢了脚步。在一声铿锵有力的“送龙鼓”中,舞龙落下了帷幕。可人们好像还没有回过神来似的,全场鸦雀无声。良久,不知谁领头,广场四周响起一片如雷的掌声与叫好声,久久不息……
两年前,村里又引进了一条布龙,于是便有了“双龙戏珠”等更加精彩的表演,国家新闻网等各大媒体、网站也陆续播报过……“戴家草龙”正在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被更多人所知道、喜爱。
龙啊,你这千年的龙,载着中华梦想的龙!你腾飞吧,飞越九天,带领中华走向一个新的辉煌!
作者姓名:戴怡瑄
学 校: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
年级/班级:八年级三班
指导老师:张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