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 1) 舟山的龙文化——感恩海洋 休养生息 夏铄寒
一说到龙文化,那《西游记》里面的海龙王便在我脑海里腾空而出。
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渔场,盛产很多世界闻名的海产——东海带鱼、大小黄鱼、梭子蟹……这里的渔民世代以海为伴、捕鱼为生。每次出海,他们给家人留下背影后。小小的渔船便载着他们的生命和希望去茫茫大海漂泊。也不知道那看似风平浪静、碧波如洗的前方,是鱼虾满仓还是滔天巨浪。也经常有噩耗传来,那便是他们有去无回、魂归大海了……
由此,海边的人们都很敬畏大海。关于大海,也有很多传说。当然,传说里都是有神仙的。所以,传说中掌管大海的神——东海龙王,就一直为我们所敬仰、流传。逢年过节,舟山很多海岛居民也会用三牲五鼎、美酒佳肴供奉心里的“海龙王”,祈祷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在素有东海蓬莱之称的岱山岛,每年都会举行祭海大典。即便是出海捕鱼造了大船,用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导航、预测天气;即便是渔民的后代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这种“龙文化”如同装进了老祖宗的嘱托。后辈无忘、世代传承。
不过,随着多少年的过度捕捞。渔民们也渐渐有了保护海洋的意识。记不得从哪一年起,祭海文化融入了“休渔谢洋”的主题。在蓬莱仙境——鹿栏晴沙之上,人们建了高高的祭海坛,高台的东面矗立着一根直插云端的、金光闪闪的定海神针。不用我说,这便是传说中齐天大圣的金箍棒了。
每年的六月中旬,谢洋大典在这里肃穆、庄严地开启。神坛之下,金沙光泽闪耀。数百米的金边红毯沿着台阶铺到定海神针。神坛四周,一条条张牙舞爪的“龙”千姿百态、灵动纷呈,好似一场龙的聚会。看台上人山人海,老老少少的人们肩膀顶着肩膀,前脚抵着后脚,好不热闹。
大典拉开序幕,一群群黝黑、壮硕的渔民抬着法器、祭品走进神坛,金装红带、落地有声。一时间锣鼓喧天、幡旗猎猎。喧闹的看台瞬间安静了下来,大人们不再七嘴八舌,小孩子也不敢嬉笑打闹。人们都知道,祭海的吉时到了。随着祭海的圣火徐徐燃起,几个德高望重的老渔民走上神坛。他们异口同声地大声诵读祭文后,毕恭毕敬地举着高香三拜九叩、“恭请龙王”。接着,那些壮汉们便庄重地抬上了祭品,献上“平安”旗。意谓答谢“龙王”护佑了上一年,来年越来越好。
神圣、庄严的祭海仪式后,音乐响起,渔民们有力的扯起嗓子喊起了渔歌号子。人们随着歌声沸腾起来,能随着渔歌号子哼几句的,大多都是渔民或者曾经是渔民。他们如同军队的战士听到了集结号,一边唱着、喊着,一边攥紧了拳头,仿佛听到了海洋的召唤;而那些听不懂的观众,也大都咿咿呀呀的合着。因为他们知道,这天是渔民兄弟一年中的“大日子”,也是国泰民安的好气象。这便没有道理不一起欢腾、一起呐喊!
接下来,随着“感恩海洋”的歌声响起,节日的气息扑面而来。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们在一起载歌载舞、笑颜逐开,大家兄弟姐妹般共同祈愿、相互祝福。神坛四周的金“龙”,金色的身躯中都是人影在晃动,也仿佛被带动了。那应该是龙王也高兴了,他老人家正与民同乐吧!
这就是我们舟山的龙文化,有信仰而不迷信,有传统也有特色,我们坚强、淳朴、与时俱进。海龙王在海里,我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记得:感恩海洋,休养生息;拥抱海洋,风调雨顺;祈福海洋、国泰民安……
夏铄寒 定海七中 七(1)班 指导老师 董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