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2 我看传统文化 刘茜
我看传统文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中国,上至满头银丝的耋耄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三岁稚童,无一不能说出一两句《论语》里的句子。“子曰”仿佛已经成了经年不衰的流行词,但极少有人真正喜爱孔子之所言。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迅速,影视圈代代更替,观众们已经有了自己对好剧的评判与渴求。而“子曰”也在不知不觉中从语文课本上,学者的嘴中扩散到了网络和影视剧之中。社会当中掀起的传统文化热让一众网民沉浸其中。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忽然成为了人人口中的惯用词汇,《论语》中的帧帧经典,也被不少人拿来引用。
《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语桥》······如上一些综艺的热播,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它们让人知道了原来中国的文化是鲜活的,不是死板的,不一定只活在白纸黑字里,它可以以一种现代化的方式,让人们重新了解它,爱上它。我认为所有炎黄子孙骨子里都有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爱,只是暂时还没发现罢了,或许是因为那一点的逆反心,或许是因为社会的浮躁,人们无法静下心好好感受。这些综艺节目却让大众在休闲放松同时,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
当传统文化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之际,不少青少年也因此对学习传统文化抱有热忱。课间也会从谈论电子游戏变成玩成语接龙,互背诗词,学校教室里充满了一片积极向上之气,让人不禁为中华儿郎的蓬勃朝气感到骄傲,对我国未来景象无限憧憬。
但在传统文化忽然之间风靡之际,我们为我国新一代青年对传统文化抱有兴趣并主动学习而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有的影视剧只为追求收视效果却不尊重历史。有一部古装剧就是这样,历史上唐太宗帝后明明相濡以沫,却偏偏要将他们写成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仿佛这样才有更大的看点。
许多投资商敏感地嗅到了文化热的商业价值,无论合不合适,总要在剧本中加入一两句诗词经典,而且这与国家倡导的理念相同,于是就出现了大批作品混有不适时的诗词,引发网民嘲讽,虽一时带来话题度,但不知不觉中金钱已经开始腐食中国传统文化了。
我一直非常喜欢《武林外传》,而吕秀才的口头禅就是“子曾经曰过”,宁财神好几次借剧中人物之口,借讽刺吕秀才为名,讽刺封建愚昧迂腐,并无针对孔夫子之意,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不能盲目只信圣人之言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回望历史,不过是为了感受曾经,更好地向前;普及传统文化,是为了继承前人的智慧,做出作为后辈的努力。我们从中学习、进步,就是好事,但是,前人的辛勤成果,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毁坏,污蔑,诋毁,如果所有学习过后,留下的只有不尊重,那么,回望历史,普及传统文化,就不再是一件好事了。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第二初级中学 九(8)班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