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1号】 写一首你的诗-----不朽 苟勋勤
写一首你的诗-----不朽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闲暇天里的江南人喜欢赏雨,看杏,聊家常,喜欢热闹,或许是风土人情。通年忙碌的乡农(特别是老人)一下子的闲暇,反而使他们更是坐不住,便到处走走停停走走,咿咿呀呀咿咿。岁梢寒夜,舞龙舞狮,写悠悠十五赏龙灯,是民间常有的大事,尽管它来时还有半分微寒,但人们依然还会沉醉在这场久到的热闹中。
连小小的家常算着,一切热闹之中,我爱如繁的烟花绽放,爱团圆桌上的觥筹交错。同一样巷南走到巷北的百叶龙,鼓声,唢呐,轻轻重重轻轻,把晌午奏成了黄昏。提起龙灯,就会想起古稀晴时逗童笑,月光小院民谣摇,想起夜深划过犬吠几声,行人轻踏石板“咯噔”’,想起外公灰白胡须上残留下的芝麻糊屑,《梦梁录》中,“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这是静态的龙灯......真的,龙灯的结系得多太牢。回忆里渗出来的就都是。
记得外公作为活动的组织人,每逢每年这几天都会带好些个机灵敏捷的人儿(或是黑发点白霜的老人,或是新牙未长的趣童)在街头巷口游走着,从早晨到傍晚,有时回家也总是天黑了,(外公总会喝上两口小酒)。每当龙队经过老街家门口时,脸上糊着糖葫芦的小孩竟调皮的跑到人群中,伴随着一阵“咚咚锵,咚咚锵”只见三个老头一纵一跳,将身一翻,将小孩抱起,忽的又跳了下来,将小孩放下,狮子怒了,双脚登山河,小孩被惊险一吓,恐回了头。(逗得观赏的人乐呵呵)。夕阳的下面是绵延的山,是无与伦比的美景,光与影,龙与狮,尽显交错互杂,舞龙的人活如虎,舞狮的人活如龙,鞭炮声声铜鼓响,大人叫好,小孩叫乐,弯弯绕绕的小巷,远远近近,声响一阵阵敲过去,曾冷清的老街那鼓声喧天的节奏,轰轰隆隆轰轰。
自从随父母到外,便很少吃到二月二时外婆亲手煮的龙须面,总记得那独有的味道,细细长长的面条,闲游在高汤上。刚要吃便“吱溜”一声又滑落碗里,好容易进了嘴,却是入口即化,留下一口爽滑浓香,再下一口的垂涎欲滴。小孩若是吃这龙须面,三番五次的夹不起来,便愈想用手,陪同的大人便于是不肯(说是龙王会生气)小孩要哇哇了,大人便在两三下的功夫将这调皮的“龙须”夹到小孩的碗里,只见肉嘟嘟的小嘴上,舔满了一层油香腻腻。细细长长的龙须面余香未绝,使得很多的回忆也浓香泛起,怪这结系得太牢,几时几世,细细长长,缠缠绕绕地在你和我之间打了一个又一个的死结......
乡俗还愿,归人。龙抬头,小孩剃龙头,乡人都为在这天讨个吉祥如意,讨个来年五谷丰登,仓屯盈满;取龙名;赛龙舟,迎端午,五月初五,闻一多先生称为”龙的节日”。风雨敲檐上麒麟,古人在灯笼上画活龙,刻下双桥游双龙;迁于龙标,拜于龙寺,行于龙山,饮于龙泉......望鸳侣生龙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给生活寄上一个画龙点睛,龙腾虎蹴。
最美的是“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是豪华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风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夕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神幻莫测刻写下“陋室不陋”,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还是“水月通禅寂,鱼龙听......”
古中千年,我们以龙的传人自居-----"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为是龙的传人,我们而感骄傲,我们那龙章秀骨的中国魂!无论在北国千里冰万里雪的塞外,还是在落英缤纷的江南水乡;无论在泰山脚下的柳里和圣园,还是在明清古镇的周庄戏台,水乡梨园;无论在香港和澳门,无论在海上宝岛的台湾,有华人旅居海外,都有双龙戏珠的图腾,都有舞龙的文化,都忠于龙的信仰和神圣,同根同乐,和谐相融。舞龙的队伍在街上游走,为平淡无聊的生活,添了一份色彩,这不仅是草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千家万户的人热闹闹,龙;龙文化,并不仅存在于祭拜与祈盼之中,更存在于热闹的灯火海洋里,存在于牡丹随风摇摆的舞蹈中,存在于历史生生不息的长河中,像雾一般,虽不曾存在,却留传至今,我不知道我在寻找什么,但我希望,是你。写一首关于你的诗,送上我的七分酒,八分醉......
作者: 苟勋勤 浙江省天台县坦头中学 九年级8班
指导老师:王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