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文化
象棋文化
浙江省龙游中学高一(12)班 吴懿杨 指导老师:吴惠芳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而象棋文化,更是其中的一颗璀璨的瑰宝。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已有记载,更是在2006年5月20日,成为国务院批准列入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象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象棋的艺术和棋理折射着儒家精神:象棋的敌我阵地、棋子位置,作用和行走路线的不同,暗合着儒家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据说象棋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期,舜为了教育弟弟而创造了象棋,最早有关象棋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战国时期。
据三十五集电视剧《大舜》介绍,相传象棋是虞舜的弟弟象发明的。其实,象棋萌芽的时间,当在春秋战国时期。象棋各子的得名,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国君不出境”也就是象棋中的将帅不出军帐。每种棋子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一般认为,象(相)为军师,其走法为“象(相)走田”,意即军师在摆阵法。“兵”、“卒”象征步兵作战。
通过棋史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了解,触模到我国古人的智慧,感受到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形成 “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学习动机,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和奋斗目标,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列宁说:“象棋是智慧的体操。”象棋,是中国千年流传的文化,可以启智,也可以修身;可于坊间流传,也可登堂入室。中国象棋是一种集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智力运动,它不仅有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提高素质的特点,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我们更应当静下心去思考古人的象棋文化,思考出古人独特的思考方式。
象棋对局的时候总是要进行优劣判断的,一局棋的形势优劣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物质优势、空间优势和速度优势。所谓物质优势是最好理解的,即子力比对方多,具体在实战中会出现多大子、多兵卒、多士象等情形。所谓空间优势就是子力占据的位置好导致控制的点多,在实战中表现为子力的活动空间明显大因此处于攻势,反之子力的活动空间小而处于守势。所谓速度优势是指子力进入对将帅的有效攻击所需步数的多少,优势方的子力花费较少的步数就可以对对方的将帅发起进攻,而劣势方由于所花费的步数多只好被迫放弃进攻而处于防守之势。这三种优势模型的关系非常奇妙,正是因为这种奇妙的关系,才使得象棋的变化错综复杂而引人入胜。这就好比政治中的商品流通,在没有出现一般等价物前,都是一盘散沙,可是,只要当一般等价物出现,商品的流通就会飞速运转。
象棋是物质优势、空间优势和速度优势完美结合的一盘胜局,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莫过于此。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把象棋给我们的启示运用到生活当中,这才是最大的妙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