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一题】《 墨痕·泉响 》 丁一楠
墨痕·泉响
丁一楠
那是一个不过分晴朗也不过分阴沉的好天气,凉风习习,扫去夏日的郁躁;那是一个不过分热闹也不过分僻静的小景区,游人寥寥,尽得游览的美妙。
一行人沿着小道,徐徐地走,慢慢地游。有时静默不言,沉醉其间;有时低声谈笑,分享心得。间或有一缕柔阳透过茂密的枝叶,落地成画。光与影之间和谐的旋律,令人想起朱先生的名句。就是那险要处的护栏,内里虽是钢筋铁骨,外观全然千年古木;相映成辉,相融成趣。景区虽小,但人工雕琢的痕迹少,反而有一番自然味道。
似乎一切都恰到好处,可说到底,我却还觉得缺了点什么——是什么,我也说不清。好像是漂泊的旅人在异域尝到的家乡菜,又或是一幅精心绘制的临摹之作,往往使人觉得少了点味道,失了些神韵——直到那声音潺潺,淌入我的耳中:那样纯净,不染丝毫尘埃,不沾半分烟火,彷佛来自另一个世界——或许,远在高山之上,那雪莲开放之境、浩荡江水的源头,也是这般天籁?幽幽泉响,化静为动,好比宣纸上的山水流淌,有了活气,有了韵味;这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
清泉随意,思绪随心。一幅对联占了我的心神,据传是最绝妙的一字联:墨对泉。
这一联给我的触动并非瞬间的震颤,而是悠悠茶香似的绵长。它看似寻常,平凡之至;细品奇崛,余味无穷。简单地说,上边是黑对白,下头是土对水,内藏阴阳五行;且墨和泉本身似乎也是浑然天成的相对,一静,一闹,一沉稳,一灵动……再幽微些的妙处,却非我这一支拙笔可述。也有人说墨对柏,但余私心里觉得还是墨对泉要更巧些。从前说对联总是五字、七字,乃至一个长长的句子,想不到一字也能成联,还这样妙不可言。繁复有繁复的精致,简约有简约的独到。对联的形式要求较高,但在这一方天地里也未尝没有挥洒的自由。
我于对联一道知之甚少,依然为它的美妙神魂颠倒。它和篆刻、书法、中国结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都是国人文化认同感的根。它依托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故而是西方字母文字所不具备的的独特文化。且看,千家万户门前都挂着一副楹联:红纸墨痕,对仗工整,是形美;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是韵美;字间锦绣,笔底乾坤,是意美。形美,韵美,意美,皆在祝福,即期盼美好之心愿。或许对联本身就有祝福之意:对字,寓成双结对;联字,含珠联璧合。对联,确是古人留给今人的一大精神奇珍。它蕴藏着华夏文化里那追求圆满、追求幸福的信念。
古时,平民百姓大多目不识丁,仅名门权贵、文人墨客有挥洒文字之能。对联,亦是阳春白雪。然而时光翩跹,天翻地覆,沧海尚能变桑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字的普及,使对联也变得平民化、大众化。诚然,许多国人未必知道第一副对联可追溯至何朝何代,又由谁所书,也未必知道对联的各种形式与平仄要求,但这不足以代表对联文化的缺失。也许太多人写不了对联,乃至说几副也要冥思苦想——然而提及“春花”,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秋月";说起“青山”,脑海里便浮现“绿水”;还有“独角兽”与“比目鱼”之类,实在太过于熟悉。这是骨子里的文化认同感。当你远在异国他乡,提之便想起祖国故园,含着泪微笑。并不是说形式不重要,只是相较于上头的枝繁叶茂,地底下的那些看不见的、潜移默化的才是根,才是同胞间亲切感、熟悉感的源头,才是真正能让我们心生共鸣、相视而笑的东西。此之谓,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华夏民族文化之根也。
且再看千家万户门前的那一副副楹联:有的还是红纸墨痕,有的却随了现代文明之方便,贴了印刷制品。或许更精美些,更耐用些,但看起来多少有些不对味,像失了点神髓。心下叹息。恍然若失之余,也不得不承认,信息时代的洪流多少冲走了一些传统。但说到底也许不是件坏事,毕竟传统文化是要紧跟时代潮流的,那些适合时代的文化总是会被留下,不再适用的终究会成为被淘汰的糟粕。一个民族若失去了文化之根,便如浮萍随波逐流,飘摇不定,无可依附;尝到苦果、追悔莫及的人们自会去寻根,把根找回来。
我坚信,对联文化不会缺失,这样美的文化不会也不该缺失。殷然红纸,墨痕已干;中华文化,泉响不绝。但愿心中墨香永不褪色,但愿文化长流永不止息。墨香久远,初心不改;长流成河,奔腾到海。
距那一日游已很久了,风景早已远去,色彩早已斑驳;然而泠泠泉响萦绕耳畔,依然清晰如初。
作者姓名:丁一楠
学校:浙江新昌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一班
指导老师:潘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