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一题】苏世独立(胡奕萱)
“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
景泰蓝,另名“嵌珐琅”,是燕京四绝之一。
民间常流传一句“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的说法。
世人似乎将这景泰蓝传得神乎其神,但事实上,在我刚认识它时第一眼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外公喜集古玩,因此家中许多古董市场淘来的小玩意精致可人,着实在让我喜爱的同时养刁了我的眼。
因此对于当时外公捧来的又大又笨重且花色单调的青蓝瓶子并不大喜欢。
偏生外公还待它如珠似宝,我不禁道:“这个大瓶子不怎么好看。”外公猛地抬头,有些吹胡子瞪眼的意味,却又转而叹了口气,用手抚了抚青蓝色瓷瓶,仿佛在安慰它。他低头凝视着又似是想透过它瞧着什么更深远的东西,声音沧桑又平添悠远:“也是,你还小,不懂它的美。”他那近乎叹息的声音传入耳畔。
随年岁长大,我常常去看它。许是心性渐长,亦或是看得多了也便有了好感,看着它上头的釉彩勾勒的“祥云”、“折枝莲花”的图案,摩挲着平滑的纹路,竟生生被我看出几分美感。
再后来,我偶然从书中看到了景泰蓝的治制工艺,繁复至极。制胎、掐丝、磨光、镀金,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小瑕疵便前功尽弃。如此这般的千磨万砺,它是经受了多大痛楚?我便忍不住去见它。
它被置于书架上安眠,偶有阳光跃透入那窗间缝隙,一缕微熹惊起内室尘埃,浮于它周身,竟添了几分阅尽古今浮华唯它素净如初的美感。
它如一盘苦菜,外表内敛,入口苦涩却是浮于舌尖,多尝便可深入那抹甜,让人念念不忘。
那日正值寒冬,风刮得脸瑟瑟痛。过客无一不是行色匆匆,帽子围巾羽绒袄,几乎成了全世界的潮流。我与外公在那条旧街漫步,走到巷口拐角处,那是小巷人家与繁华大街的交界处。前者是宁静谧好的乌衣巷,后者是喧嚣车水浮华,却在此之间入目了一家陈了景泰蓝的古店。
远瞧着看不真切,稍近便见那瓷瓶大多以钴蓝或锖青为底,着墨掐丝给以巧夺天工的纹样,清新雅丽又大方。
但越走近越发有丝丝缕缕的香气传入鼻息。我们向内望,朱漆门缝内是店主一家人围着大圆木桌其乐融融地吃火锅,而那充为火锅的便是那让外公视为眼珠疼爱的景泰蓝。他们明媚笑颜旁边还有许多装饰的景泰蓝,上边各类的花在盛放,明媚得仿若是独有的一方天地,不被世俗打扰。
我们又悄无声息地出了门,回头望一眼,那景泰蓝火锅上方升起的腾腾热气与阵阵芬芳朦胧了他们的笑脸。而清晰的是边上的花期正好,入我眼帘。
此后,我才懂真正的景泰蓝。
价值之所以被称为价值,不是因为光鲜明媚的外表,而是“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淡然坚韧与内敛品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被人所需要。
景泰蓝,纵有玉石的温润,珠宝的光泽,瓷器的细腻,金银的灿烂……但被藏在不见天日的地方蒙尘,被收作一室的摆设物件并非它心之所属。
它想要的——是不论时光变迁,岁月几尽,洗尽铅华之后,仍可为幸福重染烟火,奉献本质的价值。
嘘——
听景泰蓝的声音,千千万万遍。
“笑看苏世独立久,千帆过尽不孤独。”
作者姓名:胡奕萱
学校:浙江省舟山市田家炳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2班
指导老师:杨树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