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二题】现代文明的反思(林苇一)
文明,意味着国家高度繁荣的文化与个人高度的精神自觉,也同样意味着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风尚。
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一辆公交车坠江,葬送了全车十五人的生命。当消防官员从冰冷的江水捞出那局三岁孩童的尸体时,一句“叔叔带你回家”惹得多少泪腺发达的人因此哭泣。惨剧的起因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网名谩骂声不绝。可是每一次似乎都是这样,事情发生了,群众骂过了,等热度散去,似乎一切也就结束了。无人反省也无人思考如何解决,令网名义愤填膺的事故仍旧会发生,指责声也永远不会停歇。
我随意翻看了一些评论,其中一条令我印象深刻:“...一定要把这个女的个人信息曝光,她的行为害得多少家庭悲痛!”然后我的鼠标便不再往下移动了,我选择关闭网页。女乘客的行为固然错得离谱,但她已经付出了最为沉重的代价。就算她侥幸得活,审判也不应交由除不属于司法机关的人,西方警察为穷凶极恶的杀人犯挡避群众掷来的石子,便是这个道理。我不相信有人会将这种单纯宣泄愤怒的行为奉为圭臬,可是这种论调实在太过可怕。
我突然想起除夕那起轰动的为母报仇案,凶手放过仇人家的妇女与孩童,夺去三位成年男子的生命,再从容地回母亲坟前上了香,最后投案自首。从起个人行为来看,是对司法的无视,是对法治的践踏。更令人惶恐的是当有人将此举与“侠义”挂钩,使 凶手的行为获得了一片叫好声,更甚有某网络作家作下打油诗褒扬此举,赞其高义,说其践行了儒学传统道德观。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宁愿相信司法不公,带着一腔不知所谓的“热血”,疾世愤俗,误读传统,也不愿意相信现代民主与法治的力量。武侠精神中的某些已不适合于当下,倘若人人都能“除恶扬善”,秩序何在?社会必然因此崩溃,这是为何雅典会败于造就它的民主上。我们应不断将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中,让文化适应时代的发展,再让优良的文化渗透到生活的点滴,形成独属于我们的民族气质。
再说“滴滴”事件,前后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便发生了两起惨案。少女的生命终止于最好的年华,于花季戛然。相比起第一起案件,第二起更多了令人反省的意味。不仅是因为前者没能有效阻止后者的发生,更因在第二起案件中,受害的少女已及时向亲友呼救,而涉案司机在前一日已由于骚扰遭到乘客举报,但因为网约车平台的懈怠不作为,惨剧仍旧发生了。这表明了什么?表明惨剧未起到警示作用,表明了监管的不力。随后网民曝光了滴滴司机的交流群聊天记录,其聊天内容更是不堪入目,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女性的意淫与歧视。
曾有人对我说,别看网民评论,国民素质有高有低,网民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多看网民评论毫无益处。但我之所以去看评论,是因为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网民所占比重最大。我国网民已达八亿,难道网民的素质还不能有力地代表国民素质吗?而传承中华文明的国民们,便是这样的?
我们自诩礼仪之邦、中华文明,但我们的一言一行真的当之无愧地达到这样的高度了吗?我们看见高铁霸座,看见地铁扒门,看见好事者起哄跳楼,看见满大街的娱乐绯闻明星轶事,却不知道“将军墓前无人问”;我们因国外某酒店拒绝华人入住而愤慨,却忘记我们出国门在外时是否真的注意了保持言行得当。在改革开放成果显赫的当下,我们是否遗忘了什么,我们脆弱不堪的脊梁是否能够撑得住华夏“文明”?
中华文化诞生于长江黄河流域,绵延至今千古未绝。漫长的史书上记载了多少辉煌,随手一翻便是赫赫荣光。我为我生于华夏,长于故国而自豪,身为国人,当不负我“中华文明”四字。
谨以此文,与诸君共勉。
学生姓名:林苇一
学 校:平阳县鳌江镇浙鳌高中
年 级:二
班 级:一
联系电话:1385880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