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一题】寻根(林苇一)
我走过千里江山,踏遍万里故国,只为去寻,只为,亲眼去看。
———题记
中华文明开始于文字,或者说,开始于殷墟。字体大小与风格各不相同的契文,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来自四千年的使者,被隔绝玻璃之后,悄无声息。我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里待了许久,凝视着文物甲骨文。
当年朝歌一焚,焚毁了鹿台,焚尽了商代最后的气运,却有什么那烈火也难以焚烧殆尽的,通过某种方式免于罹难,并且永远地存留了下来,悄无声息流传至今,为诉说一份不为人知的事迹。
我久久矗立于后母戊大方鼎前,因灵魂震颤而潸然泪下。
再后来,文字的作用不同了,见诸文人墨客们笔下的诗情画意的,是它的第二重表现形式。
我走过浙江绍兴,昔时会稽山上雅客云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右军展卷泼墨,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造就了王羲之书法上的巅峰,也给魏晋这后英雄时代增添了亮色。
我穿梭古今,与李白仗剑同游,观他且醉且歌,绣口吐就整个盛唐,且歌且行,明月知其意,清风解其忧;我看易安早年与夫君琴瑟合鸣,举案齐眉,又看她国破家亡,几遭坎坷, 终著金石录;我望晚清台湾人民之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读丘逢甲《春愁》“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之放声同哭,触有万千感慨;当战火不再纷飞于这片土地,陈旧的疤痕被新升的旭日温柔照拂,人民从百年屈辱的岁月里走出,乐音激昂,红旗升起,似有什么将断未断的,被华夏子孙历经万难所捍卫住,得以延续。
国歌声歇了,我忽然惊醒,发现自己已到了北京的西长安街,面前一方石碑,中华世纪坛序映入眼帘。我目光从文字的伊始处往下扫过,不自觉地逐字逐句将其念出了声:“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世纪交汇,万众景仰;共襄盛举,建坛流芳;昭示后代,永世莫忘。”
一个知道历史的国人,绝不会仅活于当下。古今中、器物所凝结的时光里,都会有他的行迹;我走过千里江山,踏遍万里故国,如今我想,我寻到我所要寻的了。
我们的根,是那方正的文字,是那高洁的个人情操,是生死度外的家国情怀,是内在于气外化于行的民族气质。
我寻到了,它那般轻巧,又厚重如斯。我读不懂,道不清,却知它真真切切在那,通过我的言行显现。
我寻到了,深深埋藏于地下,历经千年时光,植根于从远古流传至今的一脉骨血中,在我的血液里流淌,同我脉搏一起跳动。一呼一吸间,一动一静内,都有它存留的痕迹,而几朝几代,质犹未改。
……
我在北京的某个戏园观赏了一场《锁麟囊》。台上花旦如云的水袖垂下了,曲罢了,戏尽了。掌声之后 我随着其他观众一起离席,走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头发斑白衣裳整洁的老人,他拄着拐杖,行动迟缓。我没有催促,我身后也无人出言催促,我们就这样慢慢地走出去。
台上的花旦忽又起一腔,而我知道,这戏还会有继续。
因为,根在。
学生姓名:林苇一
学 校:平阳县鳌江镇浙鳌高中
年 级:二
班 级:一
联系电话:1385880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