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无涯流光
一剪·无涯流光
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静默着,静默着,不觉流光涣散,好似无际无涯。玉手在红纸间裁下一道白光,殊不知,是剪下了朝暮的时光。
剪纸,来源于生活。古时虽农耕繁忙,却也有着别样的清闲。人们在静默的岁月长河中诞下了剪纸的民间艺术,装点了平淡的生活。墙垣,窗台,门板上不知何时飘落一张有棱有角的红薄纸,轻轻地附在其上。它的点缀,让人们的生活平添了一抹喜色。生活,不再淡如茶。
而后,人们把明眸中所见,脑海中所想都凝聚在这张薄薄的纸上。它,也不再单调,变得丰富起来,凝聚了智慧与繁华。生活,开始烈如酒。
见之如面,仿佛回到了旧时光。剪纸,就是在剪人生。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诗中花木兰所贴的花黄其实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再到后来女子额头上的花钿,最简单的花钿仅是一个红点丹,复杂的有各种小动物及花朵的图案。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人们对剪纸的工艺要求极高,做工极为精细。这样的美丽装饰在五代唐宋风靡一时,欧阳炯写道:“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敦煌曲词˙天仙子》中也有写“犀玉满头花满面”。人们把剪纸工艺神奇地用在了脸部装饰上,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爱美的新潮女性的日常生活。剪纸,剪下了古代女子的旧时光。
唐代杜甫《彭衙行》诗中写到“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在大英博物馆存放着《双鹿塔》《群塔与鹿》《佛塔》等“功德花纸”,是古代人们用来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剪纸,映射出了旧时人们的点滴时光。唐代《菩萨立像》《持幡菩萨立像》等水墨画镂空剪纸,是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倒影出中国美学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剪纸,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它,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智慧的结晶;它,一跃成了承载着就是生活的载体。它,就像一个宝匣,源源不断地放射出金色璀璨的光芒。
剪纸,还在继续着,只要有人传承,它就无法摆脱剪下页页时光的使命,无法停止去追寻我们的根源,追寻古往今来的人和事,追寻我们的劳动与智慧。
如今,有些人们还在醉心剪纸,赋予它更多的内容,形式。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它传承并发展着。只是,如今的窗花,贴花等工艺品多诞生于大机器,一个模子,一群克隆后代。剪纸,渐渐地丧失了它的精髓。与其说,剪纸是一个名词,还不如将它定义为一个动词。它是一个过程,像极了分娩方寸之间,一路鲜红,一路碎裂,一方美好,一方颤动。
愿我们能常与剪纸往来,抑或打个照面。传承一种文化,追寻我们的文化光源。凝望剪纸,看它一剪无涯的流光。
作者姓名:胡可欣
学校:浙江省龙游中学
年级:高二
班级:11班
指导老师:王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