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2题】承扬文明精髓,摒弃粗浅认知(徐诗迎)
悠悠大中华,上下五千载。中国文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历经千帆,沉淀了无数先驱的精魂,从古至今一直流传沿用,是当代发展所需的活水源泉。华夏文明,薪火相传,久盛不衰,一直奔跑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屹立于世界传统文明之巅峰。那些英豪先烈,受万人景仰:那些宏伟壮举,令万人惊赞。
随着国家“弘扬传统文化”旗帜的打出,人们对其关注度日益提高。青年群体内更是掀起了“古风热”的浪潮。精明的商人嗅到了商机,古风歌曲、汉服唐装、古代网络小说大量涌现。
显而易见,无限度的“贷款生产”现象愈发严重,文明符号正在不断被随意透支。生产商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无节制的翻旧账、炒冷饭,文明符号的娱乐化趋势使人们对其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
这种现象在人们日常交流中更是可见一斑。知识层面低下、求知欲望不强等原因加重了人们的浅层次化理解。学生们绞尽脑汁也只想出李白,孔子寥寥几个文化大佬,千篇一律。广大国人亦是如此,张口闭口《静夜思》、“子曰:学而时习之”。有更甚者,借着五千年传统给他的一点底气,信口开河,虚张声势,闹了不少张冠李戴的笑话。毕竟只知名人的名字而不知其丰功伟绩,只知典故名而不知其来龙去脉是远远不够的,这与睁眼瞎又有什么区别呢?
此类现象便可延伸为人们在选择传统文化上的单一化理性化和日益趋向娱乐性的情况。
社会现代社会的变迁是导致传统文化出现转变的必然原因。
首先,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文明符号肤浅化和功利主义的根源。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随着快节奏时代的到来,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偏执文化大量涌现。传统文化被断章取义,其原价值观扭曲的现象严重:例如,“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之类的话,就曾在网上掀起“消极待人”思想的狂潮。
其次,人民民主取代了封建专政。国体政体的变革必然导致文化基础的动摇。在封建专制时代,思想文化是维护统治者统治的工具,但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政府成了人民的公仆,身份地位的改变大大激发了人民对文化的自觉选择性和主观能动性。
再者,100多年来的社会动荡战争动乱,造成传统文化糟粕与精华的界限受到质疑与重建。譬如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就对传统对儒学进行全盘否定,在这其中许多思想观念遭到严重扭曲,人们对其的认识混乱,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思想观念形成误区与断层。
那么欲使华夏文明在大工业的狂潮下生存发展,并对社会生活发挥其应有模范引领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实转化,找出其本质的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依据。在原有的基石上,依靠国人的力量,赋予新时代内涵,创造出新型发展方法与现代表达形式,使之与当代社会状况相适应,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同时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扬先进精华弃落后糟粕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这场当代传统文化的提格与抛光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纠偏。在不断汲取原有精华的同时,跟上时代潮流,使自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不断走进现代人的心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者姓名:徐诗迎
学校:浙江省龙游中学
年级:高二
班级:1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