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
刚 柔 并 济
浙江省龙游中学高一(12)班 方嘉成 指导老师:吴惠芳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非世界其他民族之文化可比拟。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性。所以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通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每个民族都该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民族可灭,但文化永不湮灭。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依旧存在,中华民族一代代传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不断丰富。而说到中华文化,则处处体现了“刚”与“柔”,刚柔相济的性格也奠定了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
汉字是汉语书写用文字,也被借用于书写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语言,汉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广义的汉字,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以及派生的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而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中国书法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觉艺术,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并用毛笔书写,在柔弱的毛笔下映射出刚强的笔迹。“线条”是书法的框架,必须要硬朗才能支撑着汉字,书法中的线条完美地表现了力度,表现出阳刚之美。但是书法的结构一定要严谨,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要做到美,要做到漂亮,体现出柔和弹性和韵味的“阴柔”之美,就好像一首歌,歌词歌曲“美”、“柔和”,但唱出来时却尽显“刚强”,书法的形体是阴柔的,但是书法体现出来的却是阳刚,这取决于作者自己。字如其人,书法本身是柔的,“刚”由作者本身向其中灌注,“刚”是灵魂,“柔”是形体,刚柔交替,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书法的整体平衡。
刚柔相济是阳刚的“线条”和阴柔的“结构”的融合达到一种完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好就好在有阳刚的“线条”和阴柔的“结构”完美结合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为世人称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刚”与“柔”的结合,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柔”的外表,“刚”的内心与中华民族的性格对应,看似弱小,实则是沉睡的雄狮。
中国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停止战斗的技术,是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技术,是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带领修行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有人说这是一套女人拳,因为他认为传说中这套拳法的创始人是女的,所以认为这就是一套女人拳。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咏春拳完全适用于男子,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是一套女人拳,况且“拳不分男女”,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习拳者不分男女,这套拳法完美地诠释了柔与刚,讲究快,招式柔和,但是却能以柔克刚。其实这套拳法中也饱含了阳刚之气,咏春拳强调使用正确的观念、意识及思维方式来导出肢体的灵活应用,以“柔”来带动“刚”,外表体现的尽是“柔”,但实则尽显阳刚之气。训练器材主要是木人桩,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练习方式是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等,柔和的训练方式和道具,真正目的是修炼练习者的内心,使其达到心静,心与自然合二为一,使内心达到“刚”的境界,以致势如破竹,无人能挡。相近的,武术也以“柔”为结构,“刚”为灵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刚柔并济的特征,决定了在阳刚的同时,也不落下阴柔。中国人性格偏向中性,使中华民族具有勇敢、刚毅、强悍的同时,也要保持文采、柔和。文化是文明的特质和精髓所在,民族文化反映了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中华民族性格中,“刚柔并济”驱使其追求自然,向往和平,所以中华民族的文明也处处体现“刚柔并济”,看似平凡的外表,实则包住了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
指导老师联系方式:1358703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