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2题】给岁月以文明(韩抒倩)
给岁月以文明
韩抒倩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此句出自刘慈欣的《三体》,是书中在人类技术爆炸后回顾大低谷时期而产生的一个警句,改自法国思想家布莱士·帕斯卡的“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给岁月以文明,即用文明去填满岁月。岁月滋生文明,文明点亮岁月,岁月是土,文明便扎根其中。而给文明以岁月,即让文明存在于岁月之中,把文明保护在岁月之中,亦是把文明封存在岁月之中。是何异于明清之际的闭关锁国锁住了人类进步的通道?岁月需要文明,文明随岁月的推进而发展。
BBC新版纪录片《文明》第一集中的先导片说道“数万年前,我们的一位远古先祖,在洞穴的岩壁上勾勒出了自己的掌形,超过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使他们产生了创造的冲动,促使人类创建了比自身更伟大更长久的事物。纵览全世界,各种物体、形象与建筑,带给我们震撼,让我们摆脱日常琐事,感受体会作为人的意义,懂得如何生活的更加富足,如何与周围的世界更紧密的融合,同时创造出文化与社会,创造伟大的文明。 ”
是啊,大量的物体、形象与建筑承载了人类的文明。我们总是感慨于西方宏伟壮观的石制建筑,富丽堂皇,历史悠久。可论及历史,西方是远不及东方的,西方的文明史也是远短于东方的。是中国那永不毁灭的历史长河告诉我们何为文明的传承,是印度的微型画的立体以及中国的画轴诠释了文明不朽,是印度的泰姬陵和印度的毛毯讲述了文明不分贵贱,是埃及的金字塔、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和中东某小国家里的博物馆里遭恐怖分子毁掉的雕像却又被修复让我们理解了文明不灭。
纪录片《文明》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叙利亚的故事,令我为之动容。巴尔米拉是叙利亚的一座文明古城。几千年前,它曾是连接波斯湾和东西方各国的贸易中心。古希腊罗马的技艺与波斯的传统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并产生了独特的文化艺术。但是极端组织的入侵,把这里的文化视为“异端”,大肆破坏文物古迹,仅有一个牧师半身像的文物,幸存了下来,被运到欧洲的博物馆保存起来。然而这背后却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当ISIS入侵巴尔米拉的时候,当地的博物馆馆长已经81岁高龄。对方让他交代出古城文物的下落,但是馆长誓死不从。最后,恐怖组织将他斩首。老人用血的代价,守住了瑰丽的文明。正如主讲人所述“我们可以花上许久来争论什么是文明,什么不是。但是当文明的对立面将其全部的粗暴与残忍,狭隘与毁灭欲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便知道了文明为何物。”
文明是一个过于宏大的词,包罗万象因此难以言说。或许古代的文明离我们过于遥远,那不妨让我们着眼于当下。胡适先生曾说“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看看如今的社会吧,“三鹿疫苗红黄蓝,猥亵性侵不立案,快手抖音天天看。”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身为传承人的我们,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差的时代。这盛世,真的如你所愿吗?
在过去的五千年历史中,中华子孙创造了辉煌文明,即使是在时局低迷的时候,也从未停下过书写文明的进度。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文明,文明不应因社会动荡而停止,它可以变动,但不可以暂停,更不可以结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苍老的文明无法碰撞出经验的火花,干瘪的果实终将化为乌有。给岁月以文明吧,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作者姓名:韩抒倩
学校:浙江省塘下中学
年级:高二
班级:1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