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龙》
黑如星水的天宇中有一条龙。它栖息着,蜷曲着,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金光。因为龙,人们喜爱仰望。因为龙,人们奋不顾身,不断追求。我们,是万里挑一的“龙的传人”。
可作为小龙人,我并不理解何为龙。我的记忆里,每当逢年过节,街上便有人小心翼翼地捧出龙头与细长的龙身,身着黄袍,载歌载舞。长矛甩动,利器当头,舞动的龙尾越甩越高,似乎要登天的样子;我的心便也被牢牢地缚着。据我所了解,这种称“龙”的生物还有一种奇怪的癖好——收藏头发。当二月二的光景,外婆总笑呵呵地唤来我,手着一把红剪子——她在我的小辫子上剪下了一缕头发,包在红布里。“二月二,龙抬头呵”!这一天,人们的饮食都为面条、烙饼等,香喷喷的,一人吃那么几个。后来才知道,他们吃的都是龙身上之物,面条是胡须,烙饼是彩麟,吃了添福气;而忌吃米饭、用针线,怕害了龙的性命。哦,原来如此。另外,龙舟赛也堪称是最脍炙人口的习俗了。龙舟装饰极为华丽,两舷各三桨,气势磅礴,似为金雕玉砌之作。这些都是龙的节日。
随着龙的去了又来,逐渐长大的我终于认识了龙。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图腾之说——人们把所崇拜的,所依靠的封为自己的图腾。龙是世间万物的结合体,鹿的灵敏,驼的勤恳,兔的狡猾,蛇的轻盈,鹰的骄傲,虎的霸气,牛的忠诚。可见龙承载着怎样大的希望它能在春分上天,秋分潜渊。不得不提的是,伴随着龙图腾的产生,人类的文明从此产生。这意味着龙是古人类思想的觉醒,是中华的新纪元。龙,确实存在着。它的血液流淌在生生不息的中华大地上,我们被庇护在它的身躯之下,作为回报,我们发明了符号,文字,滋养它的精髓。所以,它无形,它永存,身躯早已潜移默化——它就是时代。
龙在时光中变化着,作为大地之母,它也孕育出了许多地时代结晶。上古的文人墨客,自秦到汉,甚至是现代,都喜爱歌颂龙。血正刚阿的人,他们是龙;无私奉献的人,他们是龙;一国之君更是龙王。韩愈的作品《龙说》便是一篇有关圣君的文章。“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此文以龙喻君王,以云喻贤臣,表述了君王与贤臣互相依存的关系,同样,反映了韩愈渴望一展宏图的愿望,彰显了他一生所主张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这是后话了。龙在人们心目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有皇冠,圣袍。它有自己的天空,有自由的生命。它才是中国从古至今,甚至未来最伟大的皇帝。
谈了这么久,该离古归今了。当然——我认为,古代与现在21世纪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已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却仍要祈盼风调雨顺。龙不会抛弃我们。我们该自豪,自豪自己生在龙的故土上,而它早已弃掉封建、神秘与专制,变得更加完美了。我们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高速发展,也还是要归功于龙。且慢。有人会问,在现代,龙不像曾经一样对历史的发展有主导作用了,它的意义何在?是的,它累了,它栖息着,蜷曲着,可我们抬头仰望,却再也觅不到它的踪影;所以,它活在了现代人的心中。我们为什么喜爱仰望?为什么勇往直前,不惧困难?因为龙把它的思想传输到了我们的脑海中。它为什么能够身为万物之王?因为它不断突破自己,它渴望更高。我们是黄种人,我们流淌着龙的血液,我们有龙的刚阿不屈,更有着它领袖的霸气和豪迈。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能比中国人更奋进,通过成千上百万人的努力,我们摆脱了贫穷的枷锁。我们在苦难中崛起,升华。我们有龙的秉性----我们永不灭!
龙,从图腾,到时代;从文化,到思想。几百年后,它还会如何变化,我不得而知。但我明白----我们都是囚龙,不断隐忍,崛起,然后蜕变。所以,龙对我们的意义,早已不是圣灵那么简单----我们要把它超越。
——杭州外国语学校
初一六班 潘文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