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1题】文化的温度( 王樱茜)
一谈到诸如文化、文明这些词的时候,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往往会在不觉间产生一种淡淡的疏离感。越有广度的词汇,有时候,离人们的心就越遥远。这种遥远,倒不是因为人们的刻意排斥,我想,正是因为这些词独有的气质,人们习惯性地报以敬畏罢了。
但是,文化真的那样冰冷吗?我想,脱去令人疏远的躯壳,文化的温度早已暖了每个人的心。
当秋的萧瑟悄无声息地凉了一座城,中秋踩着夏的韵脚翩然而至。它不言,不语,无声而又温柔地,轻轻抚过异乡游子的心,在他们耳边悄声呢喃,捎去远方的祝福;它又以温情脉脉的眼神注视着每一个其乐融融的团圆家庭,眼底里缱绻着说不出的温柔。
中秋的夜,墨色肆无忌惮在头顶渲染,将那轮月衬托得越发皎洁。月,无疑是最公正的了,不因你的渺小而歧视,不因你的伟大而阿谀,带着满身圣洁的光辉,温和地洒向大地万物,月光在夜空中静静流淌,恍然间,像是走进一段温暖的梦境,透明到极致的幻觉裹挟着这个节日特有的温度,席卷而来,幸福在空气中上下浮动,浸暖了整个身子,在暖意微醺的时光里,不觉间沉醉,不知归。
中秋的月饼,孩子不必说,大人,也是颇为喜欢的,这似乎也是传统的魅力。小巧精致的月饼,令人食指大动的馅儿,轻咬一口,满嘴甜蜜,舌尖上的味蕾欣然绽放,跳起一圈又一圈的“华尔兹”,吃过月饼,仿佛在不觉间咽下一份心安,漾开满怀的幸福。人间有百味,这团圆味大抵便是最浓的了。
诸如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在每个孩子心中,每一个传统节日总是翘首相盼的,它除了能带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窃喜,最令人向往的,也许是那富有人情的温度吧。
文化,过于含蓄,但它的温度在掌心,切切实实地与我们血脉相连,它是民族之魂,文明之根,是每个人内心的归属。它让每个人在精神上,始终有家可回。有文化支柱的人,无疑是自信的,这种自信不同于平常所说的自信,而是一种从里到外,骨子里展现出来的独特气质。唯有了这种文化支撑,一个人的精神才会富裕,一座城市才会有灵魂,一个国家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文化在无形间温暖着我们,而我们是否同样报之以温柔?
青砖黄泥的圆寂塔,夕阳照耀下的莫高窟,悲凉的历史,千古的罪人!王道士,一个泯然众人的农民,不幸由他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1900年5月26日,一个奇迹的诞生,也是灿烂文化消匿的起始。一箱箱的敦煌文物被运走,王道士的脸上却始终是愚昧的微笑。绚烂的文化珍宝,就此葬送;中国本应有的荣耀,也只因他的阿谀与愚蠢,变成了耻辱。
古时的无知暂且被原谅,而今的仿造更值得深思。“仿古街”热一时风靡,打着复古的幌子重新复制建造,清一色的木雕花窗,青砖粉墙,油漆彩画...徒有文化的外表,虚假的躯壳之下,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早已不复存在,历史与文化的庄重感,神秘感早已无迹可寻。仿古街的盛行,掩盖的是人们利益的冲动,文化,如此圣洁的词汇,却不幸沦为牟利的工具,无疑是悲哀的...
但我愿意相信的是,国人已经渐渐触到了文化带来的温热,我们在探索,进步,“仿古街”兴许是我们某次尝试中失败的案例,我们是在保护文化的,只是我们用了错误的方法,国人的努力是不能够被一概否认的:《国学小名士》接地气的呈现方式,让人们领略到国学的博大精深;《经典咏流传》创新地把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唤醒人们内心文化的自豪感;家喻户晓的医药品牌同仁堂,始终坚守着仁爱、诚信的原则,保留着传统医学技艺,济世救人的同时也传承着医学文化...
这些温暖文化的行为显而易见是成功的,它们有些坚守,有些传承,有些创新...万事万物,正是有了文化的魂,才更有精神内涵,更具影响,更能获得国人的认同感。我想,当今的文化,是不能墨守成规的,时代在进步,继承坚守的同时,也应该创新发展,文明之魂理应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包罗崭新的元素,富有更具进步意义的精神内涵。
呵,亲爱的朋友!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我们在世俗里浸泡的发冷的心;而如今,就让我们去缩短与文化心灵间的距离,让我们张开富有温度的新时代怀抱,去温暖文化,创造与时俱进的新文明!
姓名:王樱茜 学校:舟山中学 班级:高一(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