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一题】鞭炮 文化 根源 邓斌
浙江省龙游中学 高一(10)班 邓斌 指导老师:吴惠芳 联系电话:13587036600
如果说起中华文化,大多数人大概首先会想到鞭炮吧!鞭炮从其诞生开始,便受到人们热烈推崇喜爱,即便在今天,大小活动上都能看到各式各类鞭炮的身影。仔细一想,这大概就是鞭炮在各类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原因吧!
若论起鞭炮的起源,那可久远着,放鞭炮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记载道:“到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避退瘟神恶鬼。”不过有人会问了,在古代人们既未发明出火药,也没有包裹的纸张,怎么放鞭炮呢?如果你这么想的话,可就低估古人的智慧了,当时的人们用火烧竹子使其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虽然带有部分封建迷信思想,可也具备一部分的史料记载,如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时的情景。到后来,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后,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烧爆炸声音更大,从而替代用火烧竹子的传统习俗。
说完来源,我们再讲一讲习俗,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大地奏响青春之章,空中流光溢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写了快乐篇章,可以说放鞭炮贺新春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年年春节离不开鞭炮。记得往年,我站在家门前看着天上五光十色的烟火,倾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一股新年气息扑面而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遥想与古人同乐,真是妙哉。而最近几年来,国家突然严禁在城区内燃放鞭炮,说是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和噪声,虽有一定的道理,但鞭炮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何要离我们而去?今年春节,守着一座没有鞭炮声的空城,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春节不应如此安静,安静得让人以为只是平凡的一天。失去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使我对原来充满期盼的春节失去了几分兴趣。真是可怜可叹!
每一项中国传统文化中都蕴含着古人的思想感情,对于鞭炮来说,人们希望是赶走厄运迎来好运,保佑家人平安吉祥,寄托一种去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在如今,人们放鞭炮,虽然有大部分是为了除晦气,迎新春,还有部分人则是为了怀念古代人民的智慧,和体味那时人民所思所想所感,从而实现跨时空的交流,看来,鞭炮也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媒介。“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 “南楼人未起,爆竹声闻,因在笙歌里”“爆竹声飞,屠苏香钿,华堂歌舞催春”等等,这一类诗句数不胜数。放鞭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则永远不变。每一项表现形式都源于同一根,中华民族5000年来,日积月累,一天天不断积淀,早已经扎根在每一个人心中。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新生的婴儿,中华文化都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那是整个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的根。
无论是大到中国传统文化之根,还是小到鞭炮,我们都能感觉到这是一种生生不息发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共同的文化根源,是我们共有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