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二题】泱泱华夏,因其文明(范楚怡)
泱泱华夏,因其文明
范楚怡
“文明”这个词太厚、太重,只寥寥几笔,却又其道不尽的内涵。五千年的探索,文化的沉淀,有了中国这个礼仪大国。潜移默化间,中华文化早已与每一个中国人融为一体,人们的谈吐、行为间是对文化的一次次诉说。
对于文明,我们首先该做的就是传承。文明渗透在了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文明的一大典型代表。那是经历过时代的考验,获得古今之人的认可的。它的源远流长展示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面貌,这是我们对思想、道德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热爱生活寻求进步的本质体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派除旧迎新,热闹繁荣之象,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开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难想象,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尽抒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佳节,合家团圆赏月,他乡游子,无不饱尝思乡之苦,如此,苏轼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之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仲秋季节,天高气爽,登上高处,遍插茱萸,饮一杯菊花酒,吟一首叹秋诗。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深刻的寓意,先人们始终坚守着,因为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灵魂安放之处。燕子南飞,代代延续,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作为今人的我们也该将这文明传承下去,使之生生不息。
“看我泱泱礼仪大国,君子有为德远播。”自有文明始至今,中华文化代代相承,在这浓厚的文明熏陶下,逐渐形成了“君子之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无怨无悔,辛勤耕耘,坚守岗位的老师吗?《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早已明白尊重长辈,爱护晚辈之重责。“孔融让梨”的典故更是被千百年来流传,谦让是我们苦苦追求的品质。
文明是需要被传承的,同时也不可缺少交流。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后又遭到了列强一次次无情地侵略。究其原因,那时的中国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流,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早已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文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列强带给了我们巨大的毁灭,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竟也给我们带来了高度的文明,使我们终于融入了世界。才有了后来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有了现在的中华名族。古代的“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鉴真东渡日本、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这些无不是秉承着文化交流的原则。
鲁迅曾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文明就是这民魂的核心之一。它是随着岁月的积淀,在传承中进步,在交流中发展的。它需要要我们的维护、坚持、发扬。
作者姓名:范楚怡
学校:浙江省台州市天台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十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