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1题】风筝吹落屋檐西(钟嘉媛)
风筝吹落屋檐西
钟嘉媛
每当到了夜雨润物无声的季节,人们都脱去了傀儡,释放了被冬日封尘已久的灵魂。柳絮也乘着大风飞起来,孩童便跟着风筝追起来。
我们都爱春天。于是我们便将春天的草木和燕儿一块爱了。它们都是春的信使,是悄悄来的。同样为春传来捷报的还有孩子们。他们会带着软糯的千层糕,坐在阡陌之上与伙伴畅聊,也会取来新买的风筝在宽阔的场地肆意奔跑。风筝便是春的标志。
风筝这个小精灵在华夏上生活很久了。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人们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宋代苏汉臣的《百子图》中都有放风筝的生动场景。在从前,风筝与我们的联系是那么密切。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筝,日暮方归。”在郊外看风筝婀娜起舞、天上云卷云舒,是多么诗意的一件事,而又有多少人诗意的栖息于大地呢?现在的清明时节,没有从前的杏花村,少有纷纷的路上行人,风筝的影儿更是见不着。许多人为生活忙碌奔波而忘记抬头望天,而更多的人则是因为手机而忘记眺望窗外。他们总爱捧着手机,犹如守着一座城池,其他事物便是前来攻城的百万大军。他们攥紧拳头,不肯让大军多前行一步。你看,亲身去接触世界已经成了那么困难的一件事,更别提享受生活了。有时我会想:他们不肯放下手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猜啊,不过是因为精神得不到满足,只好通过手机来获得一点心里的慰藉罢了。成年人不肯放下手机,这样便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坏榜样。于是,不少孩子也加入了“低头族”,早早戴上了厚重的眼镜。冰心曾赞美小孩子:“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可许多纯真的孩子们似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被电子产品操控的玩偶们。这样的孩子们一点也不可爱。
仔细想想,或许我不该将过错全怪到手机上。如果我们的自控力足够强,那么我们就不会变成被手机操控的空壳;如果我们的精神早已满足,那么我们便不会受他物的影响而丢失我们原有的魂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许多落后思想被我们抛弃。可在时代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却不曾思考——一些传统的美好事物是否也被我们抛弃了呢?虽有千百种工艺,但得以流传的工艺有几种?被大众熟知的又有几种?既然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那么抛下一只风筝,使它身上落满了灰尘,再也不能与春风拥吻,这就不是背叛了吗?风筝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员。传统文化恰似一渠源头活水,我们唯有抱着虔诚之心为它保驾护航,它才能源源不断地向东流去。如果我们不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将消逝的不仅仅是一只只风筝,不仅仅是藏在风筝中的美好寄托,这消逝的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
我心中永远有一个小小的期盼——当一株鹅黄羸弱的小草随风点头时,一只风筝在空中犹如惊鸿。
作者姓名:钟嘉媛
学校:浙江省龙游中学
年级:高二
班级:1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