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文明的自觉》

作者:Mandy朝云 投稿时间:2018-11-10 22:00:16

文明的自觉

  我抛弃了所有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泰戈尔《采果集》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出版序言中摘录了这句诗,他正如书中描写的那样,寻访那些古老沉重的“人物山水”,自觉传承磅礴厚重的中华文明。

  文明一词包含了太多意蕴,似乎显得很“渺远”。然而以我的理解,这株繁华茂盛的大树之根是包容,和合的民族特性。儒家中庸的济世之道;道家无为的自然之道都是对这种特性的最好诠释。有了这样的“根”,中华文明的大树才能枝繁叶茂,欣欣向荣,最终起到“化成天下”的作用。

  文明还包含着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

  文明是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滋养了无数文学作品。任取长江三峡为起点,白帝城下,有《出师表》中刘备白帝托孤的沉郁;有《早发白帝城》中李白送别的满腔诗情;顺江而下,用《水经注》中郦道元描写的“清荣峻茂,林寒涧肃。”;有《神女峰》中舒婷笔下痴情的神女石。这些作品与三峡奇丽的景观融为一体,更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骨血之中,铸成了包容而个性十足的胸襟气魄。

  文明是隐然的社会秩序。“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陶渊明笔下远离纷争,平等和睦的“世外桃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礼记·礼运》中秩序井然,安宁合乐的“大同社会”。古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使“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等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成为现代人的道德准则。

  不光如此,文明作为精神财富,还起着“化成天下”的作用。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火爆,体现了我们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还记得,寒假与父母在寒山湖游玩,泛舟湖中,望着远天的湖光和青葱的树木交相辉映,心中不禁吟出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好像永远逍遥在这一片湖光山色之间,忘记时间,忘记烦恼啊!小时候过年,看着灿烂的烟花,想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也是十分自然的一件事。傍晚走进外婆家的后山,也不禁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见诗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么多美好啊,每一个共鸣,都是对文明的感动。

  想起近代以来,欧美和日本刮起的“寒山热。”不也是诗词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吗?且不说那些老外能否读出寒山子“凡读我诗者,心中需护净。”的意蕴,就是这样我国文化的一段枝叶,是否也就足够迷人而深刻了呢?诗词文化在国外的火热,正体现了文明交流使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化成天下。

  如今,中国也践行着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中国政府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政策不同于美国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它没有明显的政治诉求,本着开放包容,和谐共赢的理念,旨在推动区域合作,为中国及世界人民带来切实利益。中国在世界舞台所扮演的负责、而不“指手画脚”的角色,不也是传统文明化成天下的表现之一吗?

  诚然,中华文明是所有中国人骄傲的精神财富。我们有义务守护及传承这笔财富,我想说的“文明的自觉”,一面是指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发展,一面是指每个人自觉承担和发展文化的的使命。在我看来,文明是个体与民族共同的高尚意识。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者,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和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漫步在同样的山水中,呼吸着同一片空气,胸中激荡着共同的情怀。所以,我们也要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自觉传承中华文明,让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更好地“化成天下”。

天台中学

高一(6)班

陈亦瑜

指导老师:庞加栋


活动简介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连续举办13届,是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学生最多、影响最广的纯公益性作文赛事,吸引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数千万中学生参加。中学生天地杂志社作为大赛浙江区独家承办方,自2013年起以《中学生天地》杯作文大赛作为浙江赛区选拔赛,组织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总决赛。在历届比赛中,本赛区选手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赶紧敲击键盘吧,我们期待你的参与!

开始时间:2018-09-01

结束时间: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