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二题]中华文化,长明不熄(何一平)
中华文化,长明不熄
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然而确实如此,中华上下五千多年,多少年文化积淀,多少个风花雪月,多少段文化历史,这些都值得我们刻骨铭心。未来中华文化是否还能再继续源远流长,全都取决于我们能否有信心继续传承我们博大的文化。这仅凭一些文人和历史学家等人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这还得靠大家一起为中华文化传承作贡献。
我们得拥有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假若一个国家对自己文化都不自信,更不用说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了。作为我们青少年,学习过程中,我们无时不刻地在接触我们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如语文学科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或是如思想政治学科对中华文化的阐述。我们总是被它们熏陶着,然而我们都只停留在记忆和理解之中。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也许都是因为考试的需要,所以才迫使学生们硬着头皮对它们进行记忆,然而并不认为这些文化是对于他们来说是有意义和有用处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青少年并没有坚定文化的自信。 青少年将是继承文化的接班人,连青少年都坚定不了文化自信,谁还能够坚定呢?
我们还得拥有对民族的危机感,强化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也包含了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中也体现了众多中华文化。我们得拥有属于自己的民族精神,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在过去因为我们没有众志成城坚定不移的民族精神,才带来被日本侵略和剥削的民族危机。正是因为中国的软弱妥协,才会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然而这段历史早已被岁月封尘,另一段的篇章被打开。在这一篇章中,我们应时刻拥有民族的危机感,所以只有不断地强化自己,壮大自己,才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只有这样历史才不会倒退。
在春秋战国时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一大批大才脱颖而出,口老子,孟子及孔子等人;在再到宋代古运动的开展及理学的兴起,在这一期形成文化新动向,然后到明代中国科学技术自成体系,出现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也写出了大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古人为我们创造如此浓厚的文化,使我们后人受益匪浅。难道面对古人,我们现代人不如古人吗?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也不亚于古人。现在的中华文化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中外融合的文化可能早已扎根于人心。这无疑丰富了中华文化,因为文化的碰撞总会产生新的火花这是既定的结果。然而我就可以这样从而忘记我们的根吗?不,并不可以,我们并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鲜血中永远流淌着属于中国的。面对当今社会多元化,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华文化到底应何去何从,无人知晓,但是我们能做的只有把它深深地铭记于心中,这才是我们惟一能做的。
我相信中华文化永远不会湮灭,你要知道曾经如此辉煌的四大文明,现如今,惟有中华文明流传下来了,这是何等地博大,何等地精深。为了能让后人与温润儒雅的孔子谈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与洒脱不羁的苏轼吟唱“窈窕之章”,与积极乐观的李白寄情自然“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让我们好地让中华文化的明灯永远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