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2号题】+《譬如北辰》+沈烨烨
譬如北辰
孔夫子本身,就无人能及。
超脱的,飞扬的,谦逊的。我们得感谢某些形容词,它们的存在稍稍抹去了言语的空白。孔子本身,抛开血肉,他的皮囊之下,某些形容词实在滑稽得紧——
他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佛。
这是华夏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的中国人的看法。
我们脚下,或许他曾经踏足,却不见这实实在在的触感。他被我们虚化,直至神化。这时候,他散发出的冷冷的光,譬如北辰。
到了特定的时刻,一些人冷了。
他们开始用崇高的姿态,以孔夫子之名,要向众人说道说道。特定的时刻,“他”在人群中复活了。呵 多么崇高。
至此,这片土地上分有两类人:在火炉旁说世界温暖;在风中已冻成习惯。
可人们到底属于哪一类人呢?
我想,我会用凯蒂的话来回答:他们属于所有类别。
偶然拜读林语堂先生的文字,不禁让我愕然。他说孔子可爱。我突然觉得一切形容词都没了意思,那些溢满了的形容词轻轻地,像幽灵一样飘出了身体。孔子成人,有美。
苏格拉底,圣芳济,他们的影响多半由于其人品可爱。孔夫子为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真人”。由此我们推出一条定论:没有一个伟人不是嫉恶如仇的。换而言之,我们都是“乡原”。
有文章云:吾等了贰小时外卖才送来,外卖君一句忙着呢,四两拨千斤地堵了回去。将遭遇发在个人网站上,那些好好先生便出来指摘。
呵,子非鱼。
很不幸,平凡如我们,活成了孔夫子最讨厌的那一种人。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这就是孔子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原因,也是那一系列“传承文化”活动的起因。
纵使如此,我也想用曲黎敏的一句话来诉说。只消一声吟诵,便是天人合一。我们传承、记载,都不过是大背景里的小点缀,大故事里的小穿插。
我们独立地存在于此。
骄傲地想,我们的才名冠江东。骨子里的东西不会变:诗,书,礼,这种永恒的色彩自由且独立地存在。如果有潮汛从北方涌来,请别惊讶,那是灵魂的一部分。
我喜欢《论语》碎片式的诉说。散乱失离。随便翻到哪一页,里面的对话总是那么一针见血,意在言外之音。我们可以只读一句,任灵魂的旗帜随风招展,发出叮当的声音。
孔夫子本身,譬如北辰。
沈烨烨 湖州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 初三(10)班 指导老师: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