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一题】博大精深的龙文化(魏久花)
博大精深的龙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留长,其中龙文化更是拥有哟就历史,上下八千年,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也是中华王族的图腾与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至今还影响着我们。
龙的形象在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 尔雅翼>中这样写道“ 角似鹿,头似馿,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有九九阳数。其声如戈铜盘。口旁有须 ,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清代袁枚则在《子不语》中写到“雷雨晦冥,龙来衰号,声若牛吼。”而在21世纪的人们心中,龙的形象更多的是宋代画家董羽认为的龙的形象一样:“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馿,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
从数千年前无信史可考的文化时代到殷商,西周,再到战国先秦,关于龙形象的器皿,纹饰一向层出不穷,有翼,无翼,有角,无角,更有良渚文化的兽身龙,查海遗址的蛇形龙,其形象也多有不同,故有学者以为,龙的起源,源头纵多。
可是龙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才被人们想象出来的呢?原来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还不能独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释自身来源,对自然界充满幻想,憧憬乃至畏惧,崇拜各种比人类更强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这就是图腾和鬼神产生的社会基础。
龙图腾形成的原因:一种说法认为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从此,中原大地上各个部族有了共同的龙图腾,统一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此开始,而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龙图腾是由其他动物图腾演变而来的。早期比较具有个泛代表意义的是“蛇演变说”,当蛇演变为龙后,我们自然也变成了“龙的传人”。但实际上,龙的传人这一说法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才流行起来。
而现在我们是龙的传人,传播龙文化,龙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之前,说来也惭愧,身为中华儿女竟不知龙文化,龙精神是什么,经过查阅,才了解到龙文化,龙精神就是包容精神,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五千年伟大历史的象征,是崛起的伟大的中国人们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大胆创造,诚信和谐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现在了解到了龙文化,龙精神,我们一定要坚持传播中国龙文化,让中华龙文化上下八千年的历史继续源远流长
姓名:魏久花
学校:青田县腊口铁资中学教育集团石帆校区
班级:901
指导教师:潘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