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题1】板凳龙(韦与若)
板凳龙
每逢过年,在祖籍老家东阳,节日气氛庄重热烈,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鞭炮声此起彼伏,荡漾在四面环山的山村里,延绵不断,络绎不绝。在这里,除了正月初头几天,元宵节又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日子一旦过了初十,老家的人们就会开始准备一种盛大的传统舞龙活动——板凳龙。 爸爸的工作比较特殊,在正月初头那几天,往往忙得不可开交,等空闲下来能有时间回东阳老家过年时,日子已经来到正月初十,也就是接近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了,因此,每每回老家过年时,我便都与板凳龙不期而遇了。
板凳龙由很多节板凳连接而成,板凳上载画有各种图腾的灯笼,内点蜡烛,每节板凳前后端均有一个板眼,板眼内插一根手臂粗的连杆,连杆既用于与前节板凳连接,舞龙时还用于抓举。一般每户家里至少都有一条这样的板凳,古时由于封建习俗,女子不得参与舞龙,男丁可以每人一条,所以男丁兴旺的家庭就有多条板凳。现在新社会了,摒弃了陈旧思想,女子也踊跃一起参与了舞龙,男女混舞,别样精彩。板凳的制作材质要求很高,要选上好的实木,必须结实耐用,一条板凳往往可以用好几十年,所以,现在的板凳很多都是从祖辈流传下来的,仔细看,都能在板凳上看到祖辈舞龙留下的印记。
一条龙最重要的部分是龙头凳。龙头凳长度是普通板凳的好几倍,要厚一些,宽一些,舞龙时要由村里七个较有威望的壮实男丁抬。制作龙头是一个传统的技术活,村里掌握制作方法的人不多,这项古老技艺一般由德高望重者传承。在制作前,挑选佳日时辰,上山挑选上佳竹子用于制作骨架,竹子自古有刚正不阿、高风亮节、长寿安宁的寓意,用于制作龙头最好不过。竹子破成指宽细条,在预先固定好的木骨架上,用竹条镶编成龙头框架,然后糊上浸蜡后的防水纸,画上图腾,涂上色彩,一条威严的龙立现眼前。“点睛”是制作龙头最重要的环节,龙头制作好以后,龙的眼睛先不上色,要由村里最德高望重者给龙画眼睛,或者由给村里做出最大贡献者执行,所以能给龙“点睛”是至上荣耀,获人敬重。
村里的一条板凳龙可以有上百节,多的可以有上千节。第一节是龙头凳,中间身段部分,则由家家户户的板凳连接成龙身,最后一节是龙尾。晚上点起龙灯,在公路上行走可以绵延几公里,有时要翻山越岭,宛如一条灯光闪闪的巨龙盘旋在山路上,威武壮观。舞龙的日子到了,大家会提前吃好晚饭,肩上扛上板凳龙来到村口。在村口较大的晒谷场上,早已聚集了很多板凳龙,大家自觉地接好板凳,兴奋地边聊天边等龙头灯的到来。这时,村里一些住户往往会“请”龙头来到自家房前,让龙头立于门前,敲锣打鼓,鸣放炮竹,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仪式结束,主人会将绸缎被面披在龙头身上感恩。天色暗了,接好龙头灯和龙尾灯后,一条巨龙出发了。龙灯每到邻近一村的大场地就会舞龙,舞龙有祖传的阵法,有同心圆阵法、八卦阵法和“8”字型阵法等,舞过的村里一般会回赠食品、绸缎等作为感谢。村子较多,当“龙”回家时,往往已是下半夜,但人们却乐此不疲。舞龙活动一般要延续到元宵节后三天。
板凳龙这一元宵节习俗至今已几个世纪,在老家久盛不衰。这一种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百姓感恩戴德。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乡亲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古时,百姓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才能安居乐业,现在人们生活好了,舞龙已成了大家的一项娱乐,但“龙”这一特殊的文化符号一直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
舞龙结束了,也是我们要离开老家回舟山的时候,车子开出很远,回头看见爷爷和奶奶还矗立在村口,朝着我们汽车开动的方向,远远地瞻望着,就像我在舞龙的晚上站在村口看着龙灯远行,直到龙的灯亮消失在远处的山头.......
作者:韦与若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港中学八年级(06)班
指导老师:赵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