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2】给岁月以文明,给文明以岁月——林茹镘
给岁月以文明,给文明以岁月
《周易·贲卦》中有言:“观乎人文,以察时变;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和化本是分开的,西汉刘向将“人文”和“化成”二词联为一词,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形成了“文明”。中国泱泱五千年孕育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璀璨的文明史诉说着中华五千年的辉煌。
然而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华夏文明的发展是坎坷而艰难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血与泪。人类文明是通过极大的代价换取缓慢的进步。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成片的树林坍塌,而后埋于地下几千年,才换来一块煤。从古至今人类每一点进步都需要经历太多的劫难才能换取。
就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来讲,情况并不容乐观。就中国传统节日来说,其意义、韵味逐渐缺失,重阳节被老年节的内涵所代替;春节成了聚会、看电影、吃饭、旅游的代号,有些节日甚至消失了,比如春社,上巳,寒食等,还有大量的节日习俗已被遗忘了。大部分古迹,古建筑,民间的各种古代礼仪,祭器,文物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消失。
电影《百鸟朝凤》中,那一支黄土高原的唢呐班,从惶惶千年的古老时代传承到焦王年和游天鸣这一代渐渐传不下去了。一个传统乐器的消逝,背后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前进的潮流,与人们被时代裹挟而去的心境。时代永远在变,不管是唢呐,还是其他的传统文化,我们最不忍看到的是,在时代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被人们不自觉的抛下了,可是再想拾起,却只能追悔莫及。传统不是旧习,传统不只是为了留下祖先的记忆,而是为了重新找回智慧的源泉,生命的创造力,使文明得以更好的传承下去。
如今,大众传媒和现代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日趋激烈,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加剧了外来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在大众层面,尤其是青年,享乐主义消费方式、拜金主义消费方式、极端主义等不良思想盛行。诸如此类的现象都在警示着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传承中华文明。
给岁月以文明,给文明以岁月。
从古至今我们崇尚并推行礼乐文明,并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中华礼制史研究专家彭林教授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学理,“礼”基于“诚”和“敬”,要有真情实感,而“敬”是礼之核心,“礼”不是虚礼,而是要表达内心真诚的情感……但“诚”和“敬”是当前社会最为缺失的,它们又恰恰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最为强调的内核。诚然如此,礼之缺失更是中华文明的悲哀。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是达到礼乐文明要求的典范,其间体现的道德文明是我们中国人生命的崇高领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生命价值趋向。这不应该单单是古人追求的,如今的我们也更应该学习。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如何君子?所谓“言为心声,行为内现”,君子要求内外兼修,质和文相得益彰,完美结合,要既有质的朴实、真诚、庄敬的本色;又有文的谦和、典雅、得体的谈吐与举止。
钱穆曾说:“中国人所谓‘礼’,非用任何民族语言所能翻译恰当,因中国所谓礼之内容极为特殊,完全是民族文化的酝酿成果。”让中华文明传承下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不懈努力——成其身,而后化成天下,化育天下。
姓名:林茹镘
学校:温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年级:2017级
班级:高二(2)班
指导老师:童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