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1题]龙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徐欣蕾
众所周知,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代表着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样的称谓,常带给我们激动、自豪。
古有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今有雷锋献爱、景润一心。从古至今,龙的文化依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2003年“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那是龙的骄傲;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行,那是龙的自豪;长城在崇山峻岭中飞舞,那是龙的身影。当然,龙的文化并不都是“高大上”的,它还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积淀在我们的血脉之中。
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记得妹妹是在农历的腊月初一出生的,在我们这边,一般当小孩满月之时,都会去理发,叫剃“满月头”。但外婆说:“二月二,龙抬头”,妹妹的“满月头”就推迟到二月二去理。那时候的我还不大懂事,不明白为什么理个发也有那么多讲究,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大人们选择在这一天给小孩理发,是想图个吉利,讨个彩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传承呢?
妈妈还说,在她小时候,外公外婆经常会在每年二月二那天给她吃火堆里煨熟的粽子。不过现在,大家用的都是燃气灶,渐渐地已经找不到以前那种味道了。但是爸爸妈妈还是让我体验了一下那种滋味,记得两年前的二月二,我们在楼下生了一堆火,煨了几个粽子。尽管因为火堆不够大,粽子煨得不是很理想,但是那种感觉,还是让我回味无穷。
生活中,“龙文化”无处不在!我们喜气洋洋迎新春,欢欢喜喜闹元宵;我们可以在清明的时候去扫墓,寄托哀思、缅怀先烈,也可以在端午的时候赛龙舟,放飞自我;我们可以中秋团圆,共叙天伦,也可以重阳登高,探望老人。作为龙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陶醉、融入于“龙文化”,更会继承龙的精神,并世代传承下去!
姓名:徐欣蕾
学校:浙江省实验中学
年级:七年级
班级:1班
指导老师:孙优萍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