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 1号】《观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的参天巨树》邬东烨
观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的参天巨树
邬东烨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五千余年,传说自尧舜禹三帝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它已然变得枝繁叶茂,成为构建世界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飞速发展的科技也许使人们不太容易关注到传统文化,但它仍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于我们生活的点滴。小到一双筷子,大到万里长城,玄妙如阴阳五行,智慧如儒墨道法。每一处细节,都在向人们显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筷子,它在我们生活中再常见不过,可它同样蕴含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对比西方餐具普遍使用的刀叉,筷子显得特别与众不同。许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都对使用筷子感到又新奇又头疼:不经过一定的练习,别说夹菜,连握都握不稳。而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去使用刀叉就要容易的多了。然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呢?我想,这大概是历史环境的不同。西方的中世纪连年征战,连餐具都变成了刀叉的形状;而中国深受农耕文明的影响,田地里的辛勤耕种在餐桌上就转化成了两根筷子。木制的筷子比起金属的刀具显得更加自然,灵巧。拿起一双筷子拨起粘在碗中一粒粒的米饭,看似麻烦,但却能使人想起农民地里耕种的辛劳与“粒粒皆辛苦”的古训,告诫我们珍惜粮食。
筷子尚且如此,汉字书法作为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就更具有魅力了。在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鲜有人不被其魅力所征服。
由甲骨文到小篆再到行书狂草,笔画由繁到简,书写的样式却不断丰富。有人说,不同于英文中字母的简单二维形式的堆砌,汉字是三维的立体结构。的确,英文单词是由字母堆叠组成的,只是一种信息的表达与传递,却少了汉字的灵动与神韵。在我国书法的发展中,就如“马”的甲骨文,它能形象生动地展现出马飞奔时的动态,骏马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现代的“马”,甲骨文中细节的体现转化成了简单流畅线条,可它却依旧有着自己的灵魂,有心人依旧可以从中发现骏马奔腾的影子。
而书法的魅力,绝不仅仅体现在汉字的字形上。同样一个“马”字,用不同的字体写也能够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在楷书中,“马”是一匹步伐稳健的老马;行书中,它又是一匹欢快嬉闹着的小马;草书中,它却又是狂傲不羁,不受束缚。
而就算是用同一种字体,不同人写的书法竟也能够带给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例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笔力遒劲,气势磅礴;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则偏于清瘦,英气逼人。后世也有“颜筋柳骨”之称。都说字如其人,书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柳公权的书法早年虽是模仿颜真卿,且他们二人都以写楷书见长,却仍然风格迥异。而正是这种差异,让书法的学习更加充满乐趣,而不再千篇一律,使每一个有特点的作品都能从大众作品中脱颖而出。
中华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深深地扎根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之中。书法,国画,诗词,对联……这一个个国学精粹,每一个都有无限的探索与发展空间,但它们却也仅仅只是这棵巨树盘虬卧龙的枝干上的一颗颗果实之一。中华文化之根,源于我们伟大祖先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源于他们对追求完美的坚持不懈。中华民族,也在创造与完善中不断成长。
中华文化,并不专精于某一方面,而是多元地共同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浸润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永远不能把汉字书法成为中华文化,因为它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根须,早已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如根须和土壤一般,无法分离。
作者:邬东烨
学校:普陀中学
年级:高二
班级:五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