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高中组第一题】传统之根,泓涵演迤 朱佳涛 秀州中学 高三(3)班 指导老师:李海宁

作者:白瑾 投稿时间:2018-11-08 18:47:5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给予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历久而弥新。而中华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文明区分与其它文明的标志,可以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正因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关于传统文化之根的说法才不胜枚举。“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更是我们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不竭动力。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深深根植在中华传统文化骨子里屹立不摇汉武帝时期采用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政策,设立太学,实现 “又成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仁义礼智信”五字箴言在古代典籍中层见迭出,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而儒家学说中的中庸之道,则在“立国治家”方面立于不败之地。历史渊源这个角度去探究,儒家思想的确是传统文化中可回溯的起点,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中就可以看出它的哲学意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孔子所开创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早期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性。老子为孔子之师,观宇宙洪荒,为天道。孔子为万民之眼,目四海横流,为人道。孔子虽是老子的弟子,但并不赞同老子“无为方能无不为” 的观点,孔子偏偏“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的“大我”精神将“仁”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传统美德的核心,对当代中国更是意义重大,这其中所包含的仁爱宽容、平等人道、和谐合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不仅如此,它还能更好地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爱亲” 利于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和谐”的实践;“爱人” 利于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文明”的实现;“博爱” 利于国家“民主、平等、公正”的实现。不论什么时代,“仁”都是华夏子孙最美好的精神信念。

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对今天的文化发展和走向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因平常爱阅读书籍,我了解了一些有名的孔子后代,在其中发现了《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小学时我也曾因同名歌曲而去进一步了解过这个故事。《桃花扇》借波折于侯李,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保持清白的民族情怀,更是总结了南明覆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在当时危急的历史关头前人们所应该采取的态度。孔尚任曾阅读大量的文字资料,走访了南明遗逸,也向侯、李之事的知情者进行深入了解,核实史料,增加了感性认识的同时也仔细揣摩了细节氛围,由男女主人公的活动延伸到社会结构之中,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在国家兴亡之际的关系及其作为。毋庸置疑,《桃花扇》的描写在反映兴亡的大关目上的深度广度,是其他同类结构无可企及的。而其中再一次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是近代解放思想的先声,对后世的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也有推动作用。

而昆曲形式的《桃花扇》让我了解到百戏之祖、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昆曲。昆腔是昆曲的前身,自身流丽悠远,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这是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的产物,推动了文化的进步,是对今天“化成天下”的良好诠释。昆腔梁辰鱼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昆曲终于登上了戏曲舞台,如今还被选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昆曲所引申的各地不同民俗文化,对多元文化的展现,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所遗留下的瑰宝,对今天焕发强大的生命力的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今时今日昆曲的继承发展却成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新一代的国家人才去改良、完善,加强对它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实现昆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也需我们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发展传统文化,首先要进行“扬弃”,即否定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和吸纳积极的文明。同时,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文化,我们也会经历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这时我们应该充分认同本民族文化,同时也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新时代的青年们要争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发展者,既不成为“复古主义”,也不成为“民族虚无主义”,本着复兴中华的使命,坚守民族本位,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泱泱古国,文化繁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民族之魂。传统之根,多元化成。人文精神,融于血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继承传统,自觉扬弃。保持自信,坚守本位。美哉壮哉,中华文化。踵事增华,扬我精神!


活动简介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连续举办13届,是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学生最多、影响最广的纯公益性作文赛事,吸引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数千万中学生参加。中学生天地杂志社作为大赛浙江区独家承办方,自2013年起以《中学生天地》杯作文大赛作为浙江赛区选拔赛,组织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总决赛。在历届比赛中,本赛区选手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赶紧敲击键盘吧,我们期待你的参与!

开始时间:2018-09-01

结束时间: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