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高中组第一题】文脉瓯风(厉宸样)

作者:相川 投稿时间:2018-10-07 12:04:57

 

文脉瓯风

    鼓词歌:“一轮明月朝西坠,在那花鼓谯楼上……”

    

    

    昔天子始辟南疆,滨海有山,凭一大江横断。山外数屿独立于东海,车马不通,遂名之“瓯”。其民自耕自食,农渔相辅,划归扬州之域以治,三国始建郡县。南宋设瑞安府,元后合为温州路,即今日温州。

    温州旧时交通以水路为多,又地处偏远,交融吴闽文化,孕育为瓯地所独有。既是吴语江南的温婉,又是原始劳动人民的豪放,而最将这矛盾吸纳一身的,便是瓯地戏腔。

    温州土生土长的戏曲,其实应是鼓词。如今只在温州街巷的老人身边才听得到的温州鼓词。

    两片竹板,一把牛筋琴,再佐一张小鼓。一个人,一台戏。

    鼓词发源于温州腹地的瑞安,也是温州方言最纯粹婉转的地方。鼓词唱念结合,全用瑞安话演绎。没有词本,没有曲谱,就像说书人一样,全凭口口相传。细锤落下,奏起的就是温州流传上千年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一念一唱之间,便就是温州文化艺术最古老的篇章。《残唐》、《水浒》、《长生殿》,《荷花阁》、《梅花簪》。或者历史,或者爱情,温州人文脉相承的精神风骨,就在琴声里清脆了多少个王朝。

    在戏曲的细水长流间,温州往来舟楫里,便有了多少文人背影。

    瑞安辖区内有一处陶山,得名于曾隐居于此的陶公。陶公饱读诗书,亦通医药道法。晚年由江苏辗转至此为躲避朝廷请他出山。隐居多年间,他的文书思想便随医术一起在温州流传开去,慢慢融入了瓯地文化之中。其人颇受当时百姓称赞,同样也留下了不少善举故事,被唱进了鼓词的曲调。

     陶公者,山中宰相陶弘景。

     有醇元疵,得此后殿,清学有光。梁启超曾留下这样一句评语给《契文举例》的作者。所谓契文,所契之文也,也就是今天所说甲骨文。甲骨文的研究直到晚清才刚刚起步,而这部《契文举例》便是系统研究甲骨文的开山之作。第一次将甲骨文分类编著,并确切考证了近两百个文字。他的作者在今瑞安旧城故居建有玉海楼,藏书两万卷,称浙江三大书楼之一。

     郭沫若题玉海楼:甲骨文字之学创始于孙仲容,继之者为王观堂。饮水思源,二君殊可纪念。

   先生令有传《周礼正义》,乃清来新疏之范。其人固儒生,然著《墨子间沽》于世,注墨家之大成。

     仲容者,晚清孙怡让。

     戏曲弹唱或者文人情怀,是旧时这片土地上文化的具象。看似不关联的鼓词、甲骨或者隐士,皆继承瓯风文脉的血统。文,是要传承的,在传承中才有归属,在变更中才有根源。很喜欢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的概念,人之所向,文之所承。

     所承之处诸变式,瓯江莫处一阙歌。

     文化的血脉总是起源于文人,而文人可以是学者,也可以是伶唱艺人。人化方成文化,文的根源便就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胭脂禾稻,贾仕塾生。放杖欲界河山,人物颦嗔悦讶的每一个定影,都是文化的搏动。是街头巷尾最通俗的家国情怀,是玉海高阁里最典雅的俗世纷纷。

     鼓词歌:“遥望见山长着青云,青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

  千年携舞百家曲,文脉化江风。瓯江文化的根,便是生在长在瓯江畔的人。文化血统决定文化血脉,文化血脉既身中国文脉。

     只要文人在,文化之根便仍汲饮瓯江水长流。

 





作者姓名:厉宸样

学校:杭州高级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9




活动简介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连续举办13届,是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学生最多、影响最广的纯公益性作文赛事,吸引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数千万中学生参加。中学生天地杂志社作为大赛浙江区独家承办方,自2013年起以《中学生天地》杯作文大赛作为浙江赛区选拔赛,组织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总决赛。在历届比赛中,本赛区选手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赶紧敲击键盘吧,我们期待你的参与!

开始时间:2018-09-01

结束时间: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