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1】众里寻他千百度 赵星栋
众里寻他千百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段名言。
国人当下也在寻觅,在望,在思,在实践,在找寻着中华文化之根。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中国文化中的顾影自怜是少不得的一种暗色。“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但见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到“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国人的骨子里是一种孤高,因为不奢求被理解,所以只有太息掩涕,将悲伤藏在心里,只有在被景物触动的瞬间才会有所流露。由此可以看出寂寥是对世情丑恶的讥讽。“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因为“世情薄,人情恶”,所以会有南阳野人,诸葛卧龙。宁可无人己知,也不肯堕俗,飘逸出尘。
且教风月替人愁
中华文化中的乐观豁达却又格外耀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国人的骨子里有一种自信的洒脱,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每每读到此间,便为这种魅力而折服。由此可以看出豁达是对黑暗的嘲弄,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时,若想不被烟花所染,只有“归去来兮”。
一寸相思一寸灰
中国诗词中,相思是亘古不变的情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梦魂惯得无拘束,又踏杨花过谢桥”到“静坐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在目前”,绕指的一缕相思,被逐渐刻入骨中。“玲珑骰子安红豆,刻骨相思知不知”,因了这一份深沉的感情,堕泪不止两人。所以我们可以说相思是美丽的,“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不是一种美丽到心碎的深情么?
相逢恨不知音早
中国文化中的友情岂容忽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到“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以柳易播,管鲍分金,这一对对彼此相知的朋友,似寒天腊月的一道阳光,既是光明,又是温暖。所以我们可以说友情是美丽的,当无人懂你,举世谤毁之时,有人肯为你说一声:“夷吾非贪,家贫耳”,那是怎么一种心灵的悸动。
镜湖归隐老黄冠
中国文化中隐居思想屡见不鲜。“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国人的清高自洁,在任何一个时代皆能熠熠生辉。也正是因为这种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坚守,让中国文化更多了一份铮铮铁骨。由此可以看出隐居是对山水石鸟的喜爱,因人不如鸟,所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不会给人带来半点不适,反而觉得幽静可喜,空旷潇洒。因人不如竹,所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没有一点造作,反而轻松悠闲,清新绝俗。
不尽长江滚滚流
中华文化中的怀古伤今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到“今人古人似流水,共看明月应如此”,繁华变迁,乱红飘零,只有国人倚栏叹息。在轮回之中,命运的前兆永远那么令人“忧心有忡”。 怀古伤今是对即将到来的黑暗的不满,不屈服,不妥协。辛弃疾是怀古大家,“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借孙权这样的少年英雄,讽刺了南宋朝廷的无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哪里是梦回呢?分明便是对壮志难酬的慨叹与对前途黑暗的冷眼。
虽九死其犹未悔
中国士人一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忠烈自是调色板的主色调。“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国人的忠诚,为报君王知遇而不顾身,永远是青史上浓墨酣畅的一笔。“汉家大将西出师,天子非常赐颜色”,因为士为知己者死,所以会“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尽管代价惨重,但对知遇自己的人拼死报答,还是国人的必然抉择。忠诚是对信任的报答,而信任是美好的。“托六尺之孤,百里之命”,当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时,诸葛亮这一代贤臣不也一样被感动得“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吗?
休对故人思故国
亡国之愁在部分风流天子的词作中也多有体现。“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到“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到“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从富贵繁华跌落到阶下之囚,便开始对故国家园无限怀想。“此恨绵绵无绝期”,又如何叫人一腔愁绪,不从笔尖蓬勃而出?因而我们可以说亡国之愁是对身世非昔的叹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对前途黑暗的恐惧。“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因为北宋的笑里藏刀,李煜感到本能的恐惧。心理学上将恐惧定义为是当危险状况出现时,人们企图摆脱和逃避,而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然而摆脱和逃避不就是不屑一顾的懦弱化吗?
一语点醒梦中人
中国文化之中,国人一时压抑,一时激越,一时明明看破繁华,一时偏偏追名逐利。在他人看来,中国人是神经错乱,但每个国人心里早已被种下了必然会这么做的种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虽是佛经中的句子,却高度概括了国人的文化之根。周易说“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以我之见,这便是中国人的善恶价值观。善,便蓄吉;恶,便积殃。国人对善之崇拜,对恶之鄙夷,也就可见一斑了。
然而必有人说,文人风骨,与我庶元何干?
君不见,岳飞昭雪后,民间便开始吃大杂烩,烩与桧同音,这正是人民对秦桧的愤怒与憎恨。君不见,屈原沉江后百姓争投粽子,只为忠臣遗躯不被鱼儿吞食。君不见王莽篡汉,后来在戏文中被人民骂得腰都直不起来,等等。这一件一件一件的,无不是人民向善的表现。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这算是把中国人性摸了个透:向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选择。
盛世烟花,何妨淡茶一杯,续古人遗泽,众里寻他,蓦然回首,善自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