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
水墨丹青
吴其峻
“谁家女子在树下,扶手抬袖弹琵琶,风吹悠扬 琴声慢慢飘动吹到了俺家……”旋律缓缓流淌,但我仿佛看到树旁女子的倩影,一笔一画,一纸一墨,让我如此痴迷。
儿时,深迷于色彩。朱砂、钛白、靛青、鹅黄,是最常被我四处涂抹的颜色,爷爷的书桌也从来不得安宁。但我最爱的,还是看爷爷画画。用毛笔笔尖在水中轻轻一搅,几朵红云便晕染开来,再在纸上轻轻一描,那青藤上的葡萄便如浸过水一般可爱诱人。后来我见过了别人创作的油画,惊讶于那盘中的水果似乎触手可及,却也遗憾于逼真之中不见爷爷笔下葡萄的灵气。
岁月几经流转,再看,天地已是换了副模样。我似那幽长雨巷中彳亍的行者,忧虑又彷徨。面对前路的未知与生活的重压,我一度低迷无法自拔。
呆呆地望着爷爷的书桌,静听墨与砚的耳鬓厮磨,再与清水巧妙调和,变形成了灰白到浓黑间千百种渐变的颜色。宣纸平铺,扬扬洒洒,只见近山层层叠叠,远峰若隐若现;脚下流水蜿蜒,天边长河浩瀚,人如米粒般坐在小舟中,天地之间是一块大大的空白。“为什么要把这儿空出来?”“这是留白。”
留白,空空旷旷,看似无用,而墨尽之处,正是心灵发生之时。书画有留白,意境益显雄浑,内涵更为深邃;山河有留白,天地愈显浩然,山川愈加伟岸;而人生,又何尝不需留白?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又何尝不应给自己的心灵留白,聆听内心的声音?
爷爷走后,那方书桌被岁月盖上了厚厚的灰尘。打开昔日的画卷,似又添了一层沧桑之感。一叶扁舟飘荡于天地间,人之渺小,自然之广大,让我心生敬畏;人融于景,景寓于人,人与景如此难解难分,我似领悟“天人合一”的意蕴。
大到美术馆中装裱的名家画作,小到手中团扇上的傲骨红梅;或是儿时明丽的水果花鸟,亦或墨色点染的峰峦山水;水墨于我,早已在无意之中嵌入灵魂。不汲汲,不求全,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
向外走,看到熟悉或陌生的色彩,听到悦耳或喧哗的声音,有人说这灯火繁华太容易让人迷失,我却总能于心湖上泛舟找回自己。我没有青翠的群山和无穷的长江,但心中驻扎着一方山水的天地,足以望见清净与明朗。
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们愈发感到自己“文化之根”的遗失。焦急的人们到博物馆去探寻文化的身影;到各地名胜古迹去追随文明的足迹;却终难以弥补心中的空缺。细细品味母亲亲手做成的美味,每一颗米粒都记得童年;静静揣摩书法中的横竖撇捺,每一次运笔,都别有洞天。人们向外找寻文化之根,而文化就根植于每时每刻的生活中,于心中抽芽开花。
山溪蜿蜒而下,缓缓流至我心间。水墨,亦是文化;文化,亦如人生。
作者姓名:吴其峻
学校:天津市蓟州区第一中学
年级:高三
班级: 2班
指导教师:高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