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高中组第一题]静夜思(黄昊宇)

作者:鹿呀嘿 投稿时间:2018-10-03 12:27:28


    夕日欲颓,还是泡了茶喝。忽然兴起翻出了很久以前的箱子。打开。毛边纸是已经很老的了,显出和大地一样老的颜色,但纸上的字墨依旧。你低着头看。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生香味触法......”这样美丽的文字,当然是《心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道出王勃的悲怆。“君门生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这种深沉的破灭之情,只有《寒食帖》。饱满的字迹仿佛跨越时空的桎梏,在已经失去水分的纸张上安静地飞舞,叙述着一个个不可言说的故事。

    茶气袅袅而上。你渐渐失神。

    书法从何而来?你想你是记得的,从四千多年前的夏商周开始就已经出现,那个时候仅作占卜用,而且是写在龟甲上。过了两千年以后,书法才完全正式起来,在唐宋元明清之中,它始终是文化人的基本功。写得一手隽秀的毛笔字,甚至还能得到众人的称赞。然而这样一种艺术,在近几十年忽然可怕地沉寂下来,仿佛从“全民”的圈内被驱逐出,只在“小众”里苟且了。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艺术,在现代居然如此尴尬?这样的事似乎很奇怪,但是有一个原因的,那就是时代的发展。这种发展似乎也很难界定是好是坏,毕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不也是一种体现形式?它自然也对书法艺术造成一定影响。但,你想,总不能把它一棒子打死呀。而现代书法的没落,或许仅仅是因为印刷机和水笔铅笔的创造。难道说是一种退步?可你实在无法想象一个欧洲学校里的学生个个握着羽毛笔奋笔疾书的样子。

然而,尽管如此,你依旧想为书法鸣不平,为什么书法一定非得渗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它就不可以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成为一种大众的品味?或许这也有一个原因——现代的人们把艺术看得太高了,把“文化之根”看得太高了,可是又有一种高傲的尊严感支持着。于是这种有灵性的艺术,生生被撕扯得干枯、僵硬。你想到一个朋友对书画一窍不通,且十分不耐欣赏,可如果与外人一起参观展览,他就会装模作样地近看远看,蹙起眉头,咂吧着嘴点点头或摇摇头。出了展厅,你悄悄问他,他翻个白眼。

你叹气。怎么会这样呢?你自己已经写了十年的书法了,你是多么热爱这些由墨构成的精灵啊,它们是无声的乐,无影的画,无韵的诗,是“巴人下人”与“阳春白雪”共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譬如苏轼亲笔的《寒食贴》,据说这是他书法美学的极致:绵中裹铁,率性而为,毫无作态。在这一帖中,他写得“完全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这种真实的、直接的无奈和悲凉,在笔力运转之间,昭露无疑,因此也具有最大化的感染力。你想,这种触动,这种古今共通的心念,是不需要过多地解读的。

    再啜一口茶。其实书法艺术也早已超越了它自身。你想起张艺谋的作品《影》,那让你惊叹出声的、极简而素雅的黑白山水、两色服饰,让你感到亲切。那是宣纸般的白,奚墨般的黑啊。据说这样的国风令外国人评之极盛,还是长假档的黑马呢。既如此,那么对书法的见解,大众是否会释怀呢?你忍不住地想:所谓书法,所谓文明,或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不过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情结罢了。纵使年月翩跹,那种溶于血脉之中的缔结,终究是不可分割的吧。这种墨笔下流泻的艺术,又何尝不是一种永恒的归属呢。

    恍若须臾之间,明月已然娴静地立在云端,细腻地洒下大片的温柔。淡淡的墨香夹杂着酽茗之味溶解在空中,你忽然如此相信当年长安的他蘸墨提笔写下《静夜思》的那个夜晚,一定也有这样的月光罢。你歪着头笑。


作者姓名:黄昊宇

学校:杭州高级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9





活动简介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连续举办13届,是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学生最多、影响最广的纯公益性作文赛事,吸引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数千万中学生参加。中学生天地杂志社作为大赛浙江区独家承办方,自2013年起以《中学生天地》杯作文大赛作为浙江赛区选拔赛,组织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总决赛。在历届比赛中,本赛区选手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赶紧敲击键盘吧,我们期待你的参与!

开始时间:2018-09-01

结束时间: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