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之根——礼
中华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伴随着时代的进步,铸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同时因为时代的进步又有许多中国人已不知何为传统礼仪。这些传统礼仪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点点的消失,而身为中国人则应当传承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有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类中华民族素来注重以生活形式为来表达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哥庆贺,遇到灾病,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那一跪拜是敬天礼地。礼貌待人,是任何一个文明民族的人们都十分重视的,因为礼貌待人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而身为中国人,礼貌待人又是何等的重要,就像杨时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礼仪是律己,敬是一种规范,是表现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礼貌待人不仅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表现也是一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那一顿首是孝待双亲。百善孝为先,中华传统的孝也是一种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近百年来,很多道德收到破坏,人们开始用钱来代替孝顺,认为只要用钱就可以代替一切,是买房子?是送东西?是给父母买名牌的用品?不,都不是,父母最需要的是陪伴!
那一揖袖是友爱恭亲,现实生活中我们与人为善,礼尚往来,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论语子罕》中记载过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一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一定快步走,以表敬意。而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回以同意的礼,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的在一种良性循环下进行。《礼记》说过“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仪是很重要的,古代的人就有这方面的思考,而作为现在的人,我们更应该将这份礼仪传承下去。
孔子一生制礼作乐,是着眼于社会的稳定和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此他也通过礼乐把大家往文明之路上提升。他的努力在两千多年后的欧洲得到了外国同行的高度评价,是思想魅力导致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相信当年他们给予中国“礼仪之邦”的称号,这是对我们的高度赞扬。
所以说,中国礼仪文化是我国华夏文明的载体,它是中华文明传统传承的桥梁。有了它,华夏民族有了根基,就有了自我,有了底蕴,有了传承!